第6章
关灯
小
中
大
10
赵重回来得越来越晚,眉间凝重。
「官家执意想在明面上削侯府军权。
」 调东大营去肃宁的事在朝廷争执不休,戚棐这些年的党羽遍及上下,廷议刚开始就有一堆科道官跳出来以此事不合祖制、扰乱军心为由,逼得陛下迟迟不能断议。
京城的天怕要变了。
外面雪停了,无风,静默化着雪。
街上被人踩得泥泞脏污,我去学堂接文荣的路上,看到兵士抓了不少穿襕衫的书生。
文荣从学堂出来,在门口弯腰拜别过先生,看见我,眼眸微亮,跑着过来。
他牵住我的手,边走边说:「先生最近要停学几日。
」 我问为何? 文荣摇头晃脑,引用先生的话:「先生说,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是以官家要清邪逆,肃王风,此正是吾辈良才振臂为主愤呼的时候。
」 文荣有些困惑:「娘,您说先生到底要去干嘛呢?」 脚下的雪越踩越污浊,湿了鞋面。
我凝神看向远处,皇宫大内的方向,有成群黑漆漆的鸟,远飞,消失在薄雾混沌的暮色下。
「去尽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然后著在简册,昭如日星。
自古读书人都是这样坚信,至死不休。
文荣仰头看我。
「娘知道的真的好多,从前也有先生教吗?」 我垂眸,眼底有浅浅明光闪烁。
「有人教。
」 不是先生。
而是父亲。
和这些命薄缘悭的读书人一样的,父亲。
这日,家里来了不速之客。
不大的庭院,几个黑衣护卫挡在一个戴兜帽的男子身前,赵重拔刀出鞘,眉眼森寒。
我牵着文荣,在门前顿步。
陌生男子摆手,让护卫退下,兜帽下的薄唇轻勾:「十二娘,你这挑丈夫的眼光江河日下
「官家执意想在明面上削侯府军权。
」 调东大营去肃宁的事在朝廷争执不休,戚棐这些年的党羽遍及上下,廷议刚开始就有一堆科道官跳出来以此事不合祖制、扰乱军心为由,逼得陛下迟迟不能断议。
京城的天怕要变了。
外面雪停了,无风,静默化着雪。
街上被人踩得泥泞脏污,我去学堂接文荣的路上,看到兵士抓了不少穿襕衫的书生。
文荣从学堂出来,在门口弯腰拜别过先生,看见我,眼眸微亮,跑着过来。
他牵住我的手,边走边说:「先生最近要停学几日。
」 我问为何? 文荣摇头晃脑,引用先生的话:「先生说,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是以官家要清邪逆,肃王风,此正是吾辈良才振臂为主愤呼的时候。
」 文荣有些困惑:「娘,您说先生到底要去干嘛呢?」 脚下的雪越踩越污浊,湿了鞋面。
我凝神看向远处,皇宫大内的方向,有成群黑漆漆的鸟,远飞,消失在薄雾混沌的暮色下。
「去尽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然后著在简册,昭如日星。
自古读书人都是这样坚信,至死不休。
文荣仰头看我。
「娘知道的真的好多,从前也有先生教吗?」 我垂眸,眼底有浅浅明光闪烁。
「有人教。
」 不是先生。
而是父亲。
和这些命薄缘悭的读书人一样的,父亲。
这日,家里来了不速之客。
不大的庭院,几个黑衣护卫挡在一个戴兜帽的男子身前,赵重拔刀出鞘,眉眼森寒。
我牵着文荣,在门前顿步。
陌生男子摆手,让护卫退下,兜帽下的薄唇轻勾:「十二娘,你这挑丈夫的眼光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