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岁华幽思录

关灯
    昔时鸿蒙初辟,乾坤始奠,阴阳交泰,万物乃生。

    清气升而为天,浊气沉而为地,山川河岳,自此耸峙奔腾;草木禽虫,亦复萌动繁衍。

    太古之时,人与万物杂处,饥则采撷,寒则营巢,未识礼义之端,唯求温饱之安。

     及至三皇五帝,圣德渐彰。

    伏羲画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既成,天地之秘奥始显,民智为之大开。

    神农氏出,尝百草,辨药性,制耒耜,教民稼穑,粒食乃兴,民生遂得保障。

    黄帝轩辕氏,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战蚩尤于涿鹿,天下归心,华夏之基由此奠定。

     三代以降,圣王之治,以礼乐仁义为纲纪。

    夏启继统,建王朝之制,设官分职,以理庶政。

    然末世失德,桀纣暴虐,淫乱无道,百姓涂炭。

    幸有商汤、周武,应天顺人,吊民伐罪,殷周之兴,实乃天命所归。

    周公旦辅政,制礼作乐,明等级,序尊卑,“礼义也者,人之大端”,自此华夏文明之礼仪规范,粲然大备。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干戈四起。

    孔子生焉,怀济世之才,抱仁爱之心,游说列国,欲行其道,而诸国不能用。

    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儒家之学,如日中天,其思想之光辉,照耀后世数千载。

    孟子承其绪,倡“仁政”“王道”,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浩然之气,千古之下,犹令人感佩。

    荀子亦起,主“性恶”之说,重礼制,崇教化,儒术至此,益加完备。

     战国纷争,百家争鸣。

    道家老聃,守雌尚静,着《道德经》,五千言而阐大道,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劝人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其思想深邃高远,为后世养生修性者所宗。

    庄周继之,逍遥旷达,寓言警世,《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想象奇崛,哲理幽微,破世间名利之执,寻精神自由之境。

    墨家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其门徒众多,奔走各国,力行其道,虽显学一时,而终因太过苦行,难为天下长久奉行。

    法家李悝、商鞅、韩非等,应时而起,变法图强,严刑峻法,以治国家,秦用其术而并六国,然繁刑严诛,民不堪命,终致二世而亡。

    法家之弊,由此可见。

     秦汉一统,雄风乍起。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北筑长城而御胡寇,南征百越而拓疆土,其功之伟,前无古人。

    然焚书坑儒,钳制思想,重严刑峻法,不讲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