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一次回款

关灯
    楚君小心翼翼地为每个人斟满酒碗。

    他其实并不喜欢这种场合,更不喜欢喝酒。

    但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酒局,更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现,它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因此,他努力地融入这种氛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很快,菜肴便摆满了桌面,楚君开始斟酒。

    一壶“白粮液”,四个大海碗刚好倒完。

     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摆在餐桌上,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让人目眩神迷。

    酒香四溢,美味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

    在这样的场合,谁负责倒酒,谁就有权制定规则。

    众人都准备举碗畅饮。

     卡德尔伸出手做出有请的姿势,向楚君提议(维语):“楚经理,你是主家,你来定规矩吧!”这是当地饮酒的传统习俗,喝酒前,主家有权定喝酒的规矩。

     楚君没有推辞,很豪气地说道(维语):“那我就说两点:第一,每人就这一碗,喝完就吃饭。

    第二,喝酒期间,谁也不能谈工作,谁谈谁买单!” 楚君的第二条规则更厉害,与钱挂钩,直击人心。

    楚君月工资610元,因为下放,多了出差补贴210元,乡村津贴400元,共计1220元。

    卡德尔月工资420元,乡村津贴350元,月工资770元。

    所里员工月工资更低,大概500元左右。

    1995年,银行员工的工资在当地已经算高的了。

     而村干部是国家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

    他们是通过村民自治机制选举产生的,行使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并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的工作人员。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是主要村干部。

    村支书麦哈姆和村主任艾尔肯因为是不脱产的干部,每月工资仅110元。

    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

     楚君天生酒量不错,通常能喝下一斤酒而不醉。

    这大海碗酒有四两,不会影响到下午的工作。

    他期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能保持头脑清醒,以最佳状态迎接下午的工作。

     确实,酒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尽管现场气氛热烈,但每个人都严格遵守规则,保持了适度的克制,避免了“人海战术”造成的非要喝趴几人的局面。

     维吾尔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定居了千年,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这个村子里,居民们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如家人,几乎半数居民都是亲戚,其余的也都是彼此熟悉的朋友。

    邻里之间,日日相见,除了楚君这个外来者,几乎无人不相识。

    正值饭点,餐馆内陆续有食客前来用餐。

     于是,一幕令楚君目瞪口呆的情景上演了:几位食客步入饭馆,见到熟人便走上前去,双手伸出,与在场的每个人热情地握手并致以问候,口中说着(维语):“你好(亚克西姆塞斯)!”正在用餐的人们急忙站起,同样以双手相迎,回应着(维语):“你好!”随后邀请来客坐在自己旁边,并招呼老板娘,要求再添几份拌面。

     在场的有卡德尔主任的亲戚,麦哈姆的朋友,还有艾尔肯的挚友。

    起初,他们只是拼凑了一张桌子,但随着人数不断增加,不得不开始拼接第二张、第三张,甚至第四张桌子。

    到了第四张桌子时,连卡德尔都感到可笑和难以忍受,他急忙将楚君拉到一旁,低声用汉语建议道:“楚经理,你把这桌的账结了,我们尽快走吧!” 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群体除了学校、乡政府以及少数村干部外,通常不掌握汉语。

    在座的都是亲朋好友,他跟楚君说这种得罪人的话,使用汉语,实属无奈之举。

     楚君感到有些忧虑,他望向墙上的价目表,提出疑问:“那剩下的几桌该如何处理?这么多人,老板娘向谁收取饭钱呢?一盘拌面五元,我估算了一下,来了大约有32人,这得160元,不是小数。

    还是我去结账吧!” 卡德尔主任没有回应楚君,站起身来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