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走访山口村

关灯
    楚君走进办公室,里面坐着三个人,见楚君进来,赶忙起身过来和楚君握手,做了自我介绍后,办公室的三人是村委会主任杨发胜,村支书艾尔肯·吐尼亚孜和会计热合曼·阿吾提,这种维汉两人在村级搭班子的极为罕见。

    众人坐定,倒茶寒暄。

     这时一人走了进来,经介绍,这人是驻村干部达吾提。

     茶喝到一半,谈话进入正题。

    楚君说:“这次乡里开展党支部在村建立联系点,我这次来,就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具体实施这个制度,如何调动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 杨发胜主任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道:“是的,有上级领导在我们村指导工作,村干部的工作会好做一点。

    ” 达吾提说:“这个村实在是太穷了,没有钱说啥都是百嗑(废话)!” 吐尼亚孜村支书关切问:“这次上级党委(支部)在村里建联系点,有没有什么扶持措施,比如农业政策补贴,无息贷款等。

    ” 吐尼亚孜担任村支书多年,他深知:通常被安排到乡镇、村里蹲点或者驻村的干部,往往是单位中的“三无人员”——即那些在单位上既无职务,也无权力、更无具体工作内容的干部。

    以驻村干部达吾提为例,他原本是乡企办的一名干事,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

    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嗜酒如命。

    他的酒量并不大,但总是贪杯,一喝就醉。

    就在前几年,山口村发生了矿难,全乡的干部在书记的带领下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救援。

    州县的领导和安监局的负责人也亲临现场指挥。

    在紧张的救援行动中,乡政府在分配人员时,却发现吾斯曼不在场。

    他们四处寻找,最终在乡政府会议室找到了他——他正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鼾声震天,浑身散发着酒气,怎么叫也叫不醒。

    书记得知后,怒不可遏,当场决定将他派往山口村驻村,表现不好就永远别回来。

     楚君表示哪里知道这些老狐狸的心思,他只是实话实说:“从我个人层面来说,秉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个人事务应由本人主导处理,外部力量仅可提供辅助支持。

    从村集体层面,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着管理村庄事务的主体责任,村民作为村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上级部门主要发挥政策引导和方向把控作用,形成‘村民主体、村委主导、上级指导’的治理格局。

    构建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共同进步。

    咱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是脚踩着这片土地的。

    我今天站在这里,跟大伙说话,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

    我不说空话,不扯假话,更不会吹大话。

    我要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既然我来到了这个村,我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咱们一起群策群力,想办法,找出路。

    我来村里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捞好处。

    我是真心实意想和大家一起,把咱们村建设好,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

    ” 世上存在一种人,他们天生就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众人追随的焦点。

    他们的存在,仿佛自带光环,让周围的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心甘情愿地追随。

     这种魔力的来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信与从容。

    这种人通常拥有无比的自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他们总能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这种自信与从容,让周围的人感到安心,愿意追随他们的脚步。

    第二是真诚与善良。

    他们待人真诚,总是愿意倾听他人的心声,给予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善良并非出于功利,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这种真诚与善良,让人们感受到温暖,愿意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第三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