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刘邦称帝

关灯
    落里独坐帐中,帐外喧嚣震天,他却恍若未闻。

    指尖摩挲着粗糙的陶碗,碗中酒液早已冰冷。

    落里闭上眼,仿佛还能看到垓下漫天的火光,听到四面楚歌的悲怆。

    他想起项羽乌江自刎前的决绝,想起虞姬舞剑时的决然,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涌上心头。

    这胜利,这欢庆,与他无关。

     定陶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

    庆功宴上,刘邦身着黑色冕服,冕旒遮挡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

    他高举镶金嵌玉的酒樽,樽中酒液如琥珀般流光溢彩。

    “诸位将军,今日之功,皆尔等之功!”刘邦的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韩信身披猩红战袍,端坐于左侧首席。

    他接过刘邦递来的酒樽,一饮而尽,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他看了一眼殿外灯火通明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彭越身着玄色铠甲,大步上前,双手接过刘邦手中的酒樽,仰头灌下,豪迈之气溢于言表。

    “大王,此番灭楚,我等愿为大王肝脑涂地!” 殿内,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婉转,舞姬翩翩起舞,衣袂飘飞,宛如天仙下凡。

     落里睁开眼,帐外喧嚣更盛。

    他将手中冰冷的酒液一饮而尽,陶碗重重地落在席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他站起身,走到帐外,抬头望向夜空。

    明月高悬,繁星点点,却照不亮他心中的阴霾。

    他转身,走向茫茫夜色,背影萧瑟,仿佛融入这无边的黑暗之中。

     刘邦满意地点头,环视一周后,高声宣布:“论功行赏!”随即内侍捧上金册,由近侍太监展开,尖细的嗓音宣读起来。

     “封彭越为梁王,都下定陶!”彭越粗犷的脸上堆满笑容,大步上前,领了玉圭金印,声如洪钟:“谢大王!俺彭越一定为大汉守好疆土!” “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下六安!”英布神色平静,不喜不怒地接过封赏,只是淡淡道:“臣,谢陛下。

    ” 每宣读一次封赏,殿内便响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将士们为自己袍泽的功绩喝彩,也为自己能参与这场盛事而激动。

     林云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的席位,手中把玩着一只青铜酒爵,杯中酒水晃动,映照着他波澜不惊的脸庞。

    他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眼神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喧嚣,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巨鹿之战,再到垓下决战,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每一场战争,每一次离别,都刻骨铭心。

     刘邦站在高台上,冕旒下的面容被灯火映照得一片金黄,他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安静。

    待殿内喧嚣稍息,他朗声道:“诸位爱卿,今日朕还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邦身上,等待着这最后的悬念揭晓。

     刘邦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而庄严:“从今日起,朕建立大汉王朝,定都长安,改元元年!” 话音刚落,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大殿,经久不息。

    “大汉万岁!皇帝万岁!”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庆祝这历史性的一刻。

     金碧辉煌的庆功宴渐渐散去,喧嚣归于沉寂。

    林云独自一人立于宫殿外的台阶上,仰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思绪飘飞,眼前浮现出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意气风发,祭天封禅的场景。

    盛极必衰,仿佛一个无法打破的宿命轮回,如今的大汉,是否也会重蹈秦朝的覆辙?他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问。

     数日后,汉高祖刘邦召集群臣于未央宫,商议定都之事。

    朝堂之上,气氛庄重。

    萧何手持长长的竹简,侃侃而谈:“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心,北有渭水,南有终南山,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乃帝王之都。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且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为都城提供充足的粮草物资。

    ” 张良羽扇轻摇,附和道:“臣也认为长安是建都的最佳选择。

    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定都于此,可控扼天下咽喉,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汉室江山。

    ” 刘邦听罢,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一锤定音:“朕意已决,定都长安!” 定都长安的诏令一下,举国上下都忙碌起来。

    林云被刘邦委以重任,协助萧何规划长安城的建设。

    他深知此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长安城外的工地上,尘土飞扬,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