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林云归隐

关灯
    主要场所;东侧的书房窗户朝向晨光;西侧的厨房临近溪水,取水方便。

    他在屋顶铺上三层茅草,下层紧密,上层疏松,既防雨水又通风透气。

    门窗都用松木精心打造,推拉灵活,还雕刻了简单的纹饰。

     待到春暖花开时节,林云选在屋前向阳处辟出一片菜园。

    他用锄头将荒地翻整,捡出石块杂草,做出一垄垄整齐的土畦。

    他种下白菜、萝卜、豆角的种子,又在园子四周挖坑栽下桃树苗。

    他从溪边引一道小渠入园,灌溉方便省力。

     溪水潺潺流过,林云赤着脚站在浅滩处,手持一张细密的竹篾编织的鱼篓。

    他专注地观察着水流的方向,等待鱼群游过。

    每当发现鱼影,他便迅速将鱼篓探入水中,动作轻快而准确。

    傍晚时分,篓中已有十几条肥美的鲤鱼。

     他将鱼洗净,剖开腹部,用盐细细腌制。

    然后搭起竹架,将鱼一条条挂在上面,让夏日的阳光将其晒干。

    咸鱼的香气随着微风在院子里飘散。

     秋日的山野里,果实累累。

    林云背着竹篓,采摘着色泽饱满的山果。

    酸甜的山楂、紫黑的野葡萄、金黄的枣子,很快就装满了整个竹篓。

    回到木屋后,他将果实洗净,放入陶缸中,加入清水和糯米,密封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果香与米香在缸中交融,逐渐发酵成醇厚的果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寒冬时节,林云在火炉上熬着一锅热汤。

    炉火将整间屋子烤得暖融融的,他坐在案前,借着油灯昏黄的光芒,用狼毫蘸墨,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

    从军旅生涯到朝堂往事,从战场厮杀到治国安邦,点点滴滴都被他详细记录下来。

     一个春日的清晨,露水还未散尽,三个身着粗布衣衫的年轻人站在林云的院门外。

    他们身上的布衣虽然洗得发白,却很整洁,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破旧的布囊,神情拘谨而期待。

    为首的是个高个子青年,约莫二十三四岁,浓眉大眼,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封用黄纸包裹的推荐信。

     林云正弯腰在菜园里拔着新长出的杂草。

    听到院门外的动静,他抬头望去,见三人正向他深深作揖,连忙起身拍去手上的泥土。

     “老先生,我们是从洛阳来的。

    这是恩师的推荐信。

    ”高个子青年双手奉上信件,声音略显紧张。

     林云接过信件,认出是故交的笔迹,不禁露出微笑。

    他将三人迎进正屋,示意他们在檀木圆桌旁坐下。

    屋内陈设简单,却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

     他从架子上取下一套青瓷茶具,这是他离开长安时带来的少数物件之一。

    茶具上青色釉面莹润,茶盏口沿处有一圈细密的开片纹。

    他先用温水将茶具温热,然后取出一罐新采的明前茶,用山泉水冲泡。

     茶香袅袅升起,在阳光照射下,水汽中仿佛有细小的尘埃在跳动。

    三个年轻人正襟危坐,不敢妄动,目光却忍不住追随着林云沏茶的每个动作。

     林云将茶盏分别放在三人面前,自己也斟了一杯。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茶汤上,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晕。

    他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他们眼中的渴望与求知欲,让他想起了当年在军中读书的自己。

     待茶水微凉,林云轻抿一口,茶水清冽甘甜。

    他放下茶盏,目光扫过三张期待的脸庞,缓缓开口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天下的统一,说来话长。

    那就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说起……” 林云端坐在木桌前,目光深邃地望着窗外的远山。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味:“那是在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的楚军与秦军对峙。

    秦军筑起营垒,连绵数十里。

    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着三天的干粮,趟过泾水,砍下树枝当柴薪,烧毁秦军的营垒……” 他详细描述着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秦军的阵型、楚军的战术、将领们的决策。

    年轻人们听得入神,仿佛亲临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