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文化风波

关灯
    刘墉在安葬了夫人单莹嫂子之后,带着众人回到了京城。

    大清的京城,向来是繁华喧嚣之地,可近来,这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暗流。

     随着乾隆盛世的发展,西方传教士在大清国内的活动日益频繁。

    他们带来的西方文化与思想,恰似一粒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与传承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一处幽静的茶楼雅间里,几位朝中官员正神色诡异地商议着。

    为首的便是一心想着自己利益的和珅,他身着华丽朝服,眼神中透着不服气。

     此刻,他重重地拍了下桌子,愤懑道:“这些洋鬼子传教士,打着传播福音的幌子,实则是在毒害我大清子民的思想,断不能再让他们肆意妄为下去!如果让他们继续如此下去,我们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的!”周围官员纷纷附和,义愤填膺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深知,新事物的冲击或许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危及自身地位。

     在刘墉他那略显简朴的府邸里,桌上摆放着一些从西方传来的科学仪器,如地球仪、望远镜之类。

     其中一位官员忍不住先开了口:“刘大人,您看这西方传来的地球仪、望远镜,确实精巧神奇啊。

    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看来是真有先进之处。

    ” 刘墉微微点头,说道:“是啊,这些仪器若是合理接纳,对我大清的发展壮大,说不定能有大益处。

    ” 另一位官员接话道:“话虽如此,可咱们也得清楚,真要推行此事,恐怕会遭遇重重阻力啊。

    ” 第一位官员叹了口气,无奈地说:“没错,和珅那些人怕是不会轻易答应,他们的势力可不小。

    ” 刘墉缓缓说道:“即便阻力再大,为了大清的将来,咱们也得试试这些新鲜玩意儿。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几日后,早朝之上,传教士一事终于被正式提上议程。

    和珅率先出列,他拱手向乾隆皇帝奏道:“陛下,西方传教士近年来在我大清四处活动,蛊惑人心,传播异教,长此以往,恐坏我大清根基,恳请陛下下令禁止传教士一切活动,将他们尽数驱逐出境!” 乾隆皇帝微微皱眉,目光扫向群臣,问道:“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刘墉见状,向前一步,恭敬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可一概而论。

    西方传教士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思想,但其中亦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我大清借鉴。

    如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对我大清或有裨益。

    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西方科学技术,以增强国力。

    当然,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确实需要警惕其文化侵略的可能,加强引导与监管,而非一味禁止。

    ” 和珅听着刘墉的言论,心中暗自冷笑。

    待刘墉说完,他立刻道:“陛下,刘大人之意虽有可取之处,但过于天真。

    西方传教士居心叵测,其所谓的科学技术不过是诱饵,一旦接纳,恐怕会引狼入室,万望陛下三思啊!”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乾隆皇帝见此情景,摆了摆手,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仔细思量。

    退朝!” 退朝之后,和珅回到府邸,立即唤来亲信幕僚,眼神阴鸷地说道:“你们去联络那些同样担忧新事物冲击的保守派官员,让他们在民间散布谣言,就说刘墉收受了洋人的好处,所以才主张接纳传教士,意图扰乱大清。

    另外,再找些文人墨客,写些文章批判刘墉此举是对祖宗的背叛,是卖国行径。

    ”幕僚们赶忙点头哈腰:“和大人放心,小的们这就去办。

    ” 没过几日,京城的大街小巷便炸开了锅。

    几个百姓聚在街边,一个中年男子气愤地说:“听说了吗?那刘墉居然和洋人勾勾搭搭,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旁边一个老者附和道:“可不是嘛,怪不得最近老提什么接纳西方科技,原来是有利可图!”甚至有激进者更是跑到刘墉府外叫骂:“刘墉,你这卖国贼,出来!” 刘墉在府中听闻这些传言,面色凝重,对身旁的亲信说道:“不用想,这定是和珅那老贼的阴谋。

    哼,我岂能如他所愿。

    ” 亲信着急地问:“大人,那咱们该怎么办?现在外面传得沸沸扬扬,对您很不利啊!” 刘墉摆摆手,沉稳地说:“此时辩解只会越描越黑,先别急。

    你暗中去调查那些造谣者,收集证据。

    我这边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