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关灯
小
中
大
西汉,长安,这座承载着大汉荣耀的都城,尽显帝国的雄浑与威严。
未央宫巍峨矗立,似君临天下的王者,俯瞰着城中的万千气象。
太史令府虽无宫殿奢华,却满溢浓厚的学术氛围。
司马迁便生于此,自幼在史学的滋养下成长,家中琳琅满目的藏书,如同一座知识宝库,为他开启探索历史的大门。
司马迁自幼聪慧过人,对史学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
尚在髫龄,他就常依偎在父亲司马谈身旁,眨着明亮的眼睛,好奇地问:“父亲,您说盘古开天辟地,那他开天辟地后又去了哪里呢?” 司马谈慈爱地看着儿子,思索片刻后说道:“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变成了草木。
这其实是古人对世界万物起源的一种浪漫想象,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 司马迁歪着头,又追问道:“那女娲为什么要用五彩石补天呢,别的石头不行吗?” 司马谈耐心解释道:“五彩石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间的五种元素,只有用它才能修补好天空的漏洞。
这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司马迁听得入了迷,这些故事如璀璨星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点亮对历史的好奇之火。
稍长,司马迁开始勤奋钻研古代经典,《尚书》《春秋》《左传》等典籍被他视若珍宝,反复诵读揣摩。
他不仅能将经文倒背如流,还常与父亲探讨其中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内涵。
一日,他皱着眉头,拿着《春秋》问父亲:“父亲,《春秋》里记载了好多诸侯之间的战争,他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 司马谈放下手中的竹简,认真地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每个诸侯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利益的冲突使得他们纷争不断。
但这些纷争也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不断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司马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孔子写《春秋》,是想让诸侯们停止纷争吗?” 司马谈微笑着回答:“孔子作《春秋》,意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评价,传达一种道德和政治理念,希望诸侯们能遵守礼义,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司马迁恍然大悟,对历史的思考愈发深刻。
随着年龄增长,司马迁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不满足于从书本窥探历史,决心踏上探寻真相的旅程。
征得父亲同意后,他收拾行囊,怀着对未知的憧憬与敬畏,踏上漫长游历之路。
首站,司马迁来到曲阜。
踏入这片古老土地,他仿若穿越时空,回到百家争鸣的时代。
曲阜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空气中弥漫着儒雅气息。
他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庄严肃穆的孔庙。
庙宇中,香烟袅袅,古木参天,仿佛在诉说孔子一生的传奇。
他凝视着孔子讲学的杏坛,思绪飘飞。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路过,司马迁赶忙上前,恭敬地作揖问道:“老先生,久闻您学识渊博,不知能否给晚辈讲讲孔子在这杏坛讲学的更多故事呢?” 老儒见他态度诚恳,微笑着点点头,说道:“孔子在此讲学,因材施教,他的弟子们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和才能各异。
比如子贡,口才出众,善于经商,却也在孔子的教导下,明白了仁爱和礼义的重要性。
孔子常常教导弟子们,要修身立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 司马迁听得津津有味,又问:“那孔子的学说为何能流传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呢?” 老儒捋了捋胡须,神色庄重地说:“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义、忠信等思想,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能让个人修养得到提升,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能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 司马迁听后,心中对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感悟,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离开曲阜,司马迁南下至汨罗江畔。
江水悠悠,流淌着千年的哀怨与悲愤。
他伫立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心潮澎湃。
屈原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呼喊,仿佛在耳边回响。
这时,一位渔夫撑着小船靠岸,司马迁上前拱手问道:“老人家,晚辈听闻屈原投江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不知您能否给我讲讲屈原投江的具体缘由呢?” 渔夫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船桨,说道:“屈原一心报国,才华横溢,却遭奸臣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
楚国在奸臣的把持下,日益衰败。
屈原看着
未央宫巍峨矗立,似君临天下的王者,俯瞰着城中的万千气象。
太史令府虽无宫殿奢华,却满溢浓厚的学术氛围。
司马迁便生于此,自幼在史学的滋养下成长,家中琳琅满目的藏书,如同一座知识宝库,为他开启探索历史的大门。
司马迁自幼聪慧过人,对史学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
尚在髫龄,他就常依偎在父亲司马谈身旁,眨着明亮的眼睛,好奇地问:“父亲,您说盘古开天辟地,那他开天辟地后又去了哪里呢?” 司马谈慈爱地看着儿子,思索片刻后说道:“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变成了草木。
这其实是古人对世界万物起源的一种浪漫想象,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 司马迁歪着头,又追问道:“那女娲为什么要用五彩石补天呢,别的石头不行吗?” 司马谈耐心解释道:“五彩石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间的五种元素,只有用它才能修补好天空的漏洞。
这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司马迁听得入了迷,这些故事如璀璨星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点亮对历史的好奇之火。
稍长,司马迁开始勤奋钻研古代经典,《尚书》《春秋》《左传》等典籍被他视若珍宝,反复诵读揣摩。
他不仅能将经文倒背如流,还常与父亲探讨其中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内涵。
一日,他皱着眉头,拿着《春秋》问父亲:“父亲,《春秋》里记载了好多诸侯之间的战争,他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 司马谈放下手中的竹简,认真地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每个诸侯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利益的冲突使得他们纷争不断。
但这些纷争也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不断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司马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孔子写《春秋》,是想让诸侯们停止纷争吗?” 司马谈微笑着回答:“孔子作《春秋》,意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评价,传达一种道德和政治理念,希望诸侯们能遵守礼义,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司马迁恍然大悟,对历史的思考愈发深刻。
随着年龄增长,司马迁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不满足于从书本窥探历史,决心踏上探寻真相的旅程。
征得父亲同意后,他收拾行囊,怀着对未知的憧憬与敬畏,踏上漫长游历之路。
首站,司马迁来到曲阜。
踏入这片古老土地,他仿若穿越时空,回到百家争鸣的时代。
曲阜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空气中弥漫着儒雅气息。
他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庄严肃穆的孔庙。
庙宇中,香烟袅袅,古木参天,仿佛在诉说孔子一生的传奇。
他凝视着孔子讲学的杏坛,思绪飘飞。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路过,司马迁赶忙上前,恭敬地作揖问道:“老先生,久闻您学识渊博,不知能否给晚辈讲讲孔子在这杏坛讲学的更多故事呢?” 老儒见他态度诚恳,微笑着点点头,说道:“孔子在此讲学,因材施教,他的弟子们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和才能各异。
比如子贡,口才出众,善于经商,却也在孔子的教导下,明白了仁爱和礼义的重要性。
孔子常常教导弟子们,要修身立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 司马迁听得津津有味,又问:“那孔子的学说为何能流传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呢?” 老儒捋了捋胡须,神色庄重地说:“孔子倡导的仁爱、礼义、忠信等思想,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能让个人修养得到提升,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能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 司马迁听后,心中对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感悟,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离开曲阜,司马迁南下至汨罗江畔。
江水悠悠,流淌着千年的哀怨与悲愤。
他伫立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心潮澎湃。
屈原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呼喊,仿佛在耳边回响。
这时,一位渔夫撑着小船靠岸,司马迁上前拱手问道:“老人家,晚辈听闻屈原投江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不知您能否给我讲讲屈原投江的具体缘由呢?” 渔夫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船桨,说道:“屈原一心报国,才华横溢,却遭奸臣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
楚国在奸臣的把持下,日益衰败。
屈原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