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渊阁儒士修大典 乾清宫解缙上奏疏(2)
关灯
小
中
大
揉不得半点沙子,一个案子,不辩出个是非曲直就别想结案。
一个小吏自己亏了大把的官钱却诬陷了上千人,被他辩白得体无完肤,乖乖认罪;一个人偷邻居的刀杀了人,邻居反被屈打成招,也被他妙法识破,抓住了凶手。
几年下来,冤假错案虽平抑了不少,而他的思虑几过于精密细微,五十多岁的人,头发大多已花白了。
最为糟心的就是处理建文诸臣大案,他实在是不愿亏心,不愿无罪而刑人,这让他的头发白得更快了。
眼不见、心不烦,经解缙推荐,他总算是暂时离开了那个颇费心思的差事,和一班文臣儒士奉旨编修类书,干起自己喜欢的事来,他怎能不由衷地兴奋呢! 听着刘季篪的侃侃而谈,引章据典,永乐也来了兴致,看看道衍,道衍不作声,像是对刘季箎所言的默许。
永乐遂清了清嗓子,说道:“朕已反复说过,所谓不厌浩繁,即不论何家之言,与时论相悖与否,有否犯忌,就所收书籍全部录入,朕再补充一点,一字一句不得删改!至于词章名篇的编写,如刘季篪所言,尽可以参照《艺文类聚》。
” 一字一句不得删改!永乐补充的这一点,成就了后来《永乐大典》学术和篇章的恢宏,较之清人《四库全书》的删删减减,它更像是文人的着作。
没了忌讳,就没了框框,就没了紧箍咒,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库中许多珍贵的佚文秘典和后世失传的书籍均得以完整真实地保留下来。
仅这一点,作为一代圣主的永乐就功不可没,而他与生俱来的学术精神更应垂之千古,受人景仰。
“至于体例,”永乐说,“朕也讲过,就以洪武八年宋濂等几位老先生所编《洪武正韵》为依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
每个韵目下为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名物、事件,但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以至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山海、江河、奇闻异见、词章逸事等都随字收载。
事有制度先收制度,物有名品者则先名品。
有一个字牵涉几事者,则以事为纲,分别叙述。
一件物品有几个名字,则因名而说明。
事文交错者,两者均载,因制度相袭者,前因后果一并说清。
朕心中之大类书,乃是一部本末精粗、粲然备列的鸿篇巨着,神通乾坤,纵贯今古,开卷则尧舜以来山川风物、典章制度一览无余!如此一来,洋洋百余万言之《艺文类聚》又何足道哉!”短短几句,已把大类书的轮廓勾勒出来。
称帝之前,永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但受当时的气
一个小吏自己亏了大把的官钱却诬陷了上千人,被他辩白得体无完肤,乖乖认罪;一个人偷邻居的刀杀了人,邻居反被屈打成招,也被他妙法识破,抓住了凶手。
几年下来,冤假错案虽平抑了不少,而他的思虑几过于精密细微,五十多岁的人,头发大多已花白了。
最为糟心的就是处理建文诸臣大案,他实在是不愿亏心,不愿无罪而刑人,这让他的头发白得更快了。
眼不见、心不烦,经解缙推荐,他总算是暂时离开了那个颇费心思的差事,和一班文臣儒士奉旨编修类书,干起自己喜欢的事来,他怎能不由衷地兴奋呢! 听着刘季篪的侃侃而谈,引章据典,永乐也来了兴致,看看道衍,道衍不作声,像是对刘季箎所言的默许。
永乐遂清了清嗓子,说道:“朕已反复说过,所谓不厌浩繁,即不论何家之言,与时论相悖与否,有否犯忌,就所收书籍全部录入,朕再补充一点,一字一句不得删改!至于词章名篇的编写,如刘季篪所言,尽可以参照《艺文类聚》。
” 一字一句不得删改!永乐补充的这一点,成就了后来《永乐大典》学术和篇章的恢宏,较之清人《四库全书》的删删减减,它更像是文人的着作。
没了忌讳,就没了框框,就没了紧箍咒,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库中许多珍贵的佚文秘典和后世失传的书籍均得以完整真实地保留下来。
仅这一点,作为一代圣主的永乐就功不可没,而他与生俱来的学术精神更应垂之千古,受人景仰。
“至于体例,”永乐说,“朕也讲过,就以洪武八年宋濂等几位老先生所编《洪武正韵》为依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
每个韵目下为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名物、事件,但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以至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山海、江河、奇闻异见、词章逸事等都随字收载。
事有制度先收制度,物有名品者则先名品。
有一个字牵涉几事者,则以事为纲,分别叙述。
一件物品有几个名字,则因名而说明。
事文交错者,两者均载,因制度相袭者,前因后果一并说清。
朕心中之大类书,乃是一部本末精粗、粲然备列的鸿篇巨着,神通乾坤,纵贯今古,开卷则尧舜以来山川风物、典章制度一览无余!如此一来,洋洋百余万言之《艺文类聚》又何足道哉!”短短几句,已把大类书的轮廓勾勒出来。
称帝之前,永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但受当时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