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话龙兴燕邸建首善 立东宫文武生龃龉(7)

关灯
    靖难以来,一直留守北平的朱高炽从父王做了皇帝、母妃等众人赶往京师、而让他继续留守北平的那天起,他就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此前,虽风言风语听起过父王许诺二弟的事,也只是飞短流长,耳旁风罢了。

    如今,父亲不召他进京,莫非他真就不能顺理成章由燕王世子转而就任皇太子了?有的时候他甚至天真地想,如果父亲没当皇帝,那么父王千岁之后,他也就水到渠成地从世子而承继燕王,子子孙孙,世守藩位。

     父亲当了皇帝,一切都成了未知数。

    尽管群臣一再上表,请立太子,但立谁却各有所衷。

    一年多来父皇的书信中只谈正事,只字不言立储的丁点口风。

    当闻鞑靼部阿鲁台寇扰开平时,便命二弟高煦率兵往开平备御,甚至将攻埋战取的制敌之策,郑亨、李远、王聪等大将的使用、何时最宜使用火器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谓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而对自己只是“用心经理、督运粮饷、为将士壮行”等寥寥数语的冰冷旨意,好像他们不是父子,享用一句温暖的话都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奢求。

     高炽的心里越来越没底了,愤懑抓狂之时,干脆想破罐破摔,听天由命,两耳不闻窗外之事了。

    但冷静下来,又心有不甘。

    汉初萧何留守汉中,输送粮草,稳定高祖的大本营,论功不在韩信之下。

    他高炽留守北平,挡住了南军的多次围攻,真论起来,战功也不在高煦之下,只是没随父王征战罢了。

    唉!他拍拍自己的肚子,肉山一样忽忽悠悠,一身赘肉和一只跛脚,就永远把他限制在了远离疆场的宫殿里。

    想起孩提时的舞勺之年,轻轻松松地骑马射箭,美好、期盼、懊恼一股脑涌上来。

     在北平时,他和王府纪善金忠最为要好,金忠升任兵部尚书,虽未明说,但也坚定地表达了拥立高炽的决心。

    因而,高炽几次秘密派人到京师金忠的府上打探消息,皇上不议,金忠也无奈,只是略带忧虑地淡淡回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他耐心等候。

     高炽知道,这一年多南京的暗潮涌动,金忠却不愿把京师波诡云谲的险恶告诉他,怕他承受不了。

    而他早已从别的渠道得知,远在开平的朱高煦已和父皇身边的太监黄俨搭上了钩,朝上的一举一动,大臣的每一道表章,谁心向高炽,谁心向高煦,都一清二楚,还散布了什么童谣。

     一奶同胞的兄弟情谊,在显赫的、至高无上的权势面前早一文不值了。

     礼乐大作,在激昂、悠扬、充满憧憬的乐声中,永乐皇帝衮冕升座。

    高炽拉回思绪,在引礼官导引下,缓步进至奉天门东,由东阶升至早已备好在丹陛的拜位上。

    乐声停止,文武百官各在丹墀就位。

    文官以资善大夫、僧录司左善事道衍居首,武班以淇国公丘福在上,解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