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2)
关灯
小
中
大
郁新主政户部,年纪也大了,不能去;其他人也不合适,皇上大概也没有让他金忠去的道理;只有夏原吉年富力强,是最好的人选。
“臣认为,夏原吉最为合适。
一则山野乡间的折腾,十分劳苦,原吉年轻,有体力;二则他为人缜密,心宽天地,有思路,有劲头;三则部里有郁尚书担着,出去个三年五载的,不大紧要。
” 皇上不便直说的,金忠说了出来,三言两语,滴水不漏,既表达了皇上的心思,又叫同僚明白了他们自己不能去的原因。
“就依爱卿所言,命原吉为钦差,择日前往浙西,给朕拿出一个圆满的治水办法。
”“臣遵旨。
”原吉忙叩头谢恩。
皇上信任是一种荣耀,但受命就是一种责任了。
拍了胸脯,应了皇差,事情若做不来,身家性命是小事,国家的工程,皇上的脸面就是大事了。
原吉想,自己于水利也只一知半解,并不在行,若无几个行家帮衬,很难说能把官差做圆满了。
他想起了本部侍郎李文郁,平日的言谈中,江河湖海了然于心,大江大河的走势延伸,娓娓道来,倒是个很有见地的人。
于是,试探着荐其同往。
永乐对李文郁不甚了解,没有作声。
看出了皇上尚存疑虑的心思,吏部尚书蹇义说:“李文郁虽有言过其实、好高骛远的毛病,但此人曾在工部都水司任职,熟悉山川河流之历史掌故,又是原吉所荐,不会有错的。
” “两位爱卿荐举,朕复何忧?就着李文郁随原吉到浙西去。
”永乐欣然同意。
“我不能亲往太湖,但会倾全力相助。
”金忠一笑,“各部、尤其工部官员新近调任者多,治水之事未必谙熟。
自大禹之后,历朝历代治水成功之例虽多,然一水一治,一事一议,皆因其势而利导之,才有胜算,以夏公之运筹,佐以文郁,加上官军,皇上尽可放心
“臣认为,夏原吉最为合适。
一则山野乡间的折腾,十分劳苦,原吉年轻,有体力;二则他为人缜密,心宽天地,有思路,有劲头;三则部里有郁尚书担着,出去个三年五载的,不大紧要。
” 皇上不便直说的,金忠说了出来,三言两语,滴水不漏,既表达了皇上的心思,又叫同僚明白了他们自己不能去的原因。
“就依爱卿所言,命原吉为钦差,择日前往浙西,给朕拿出一个圆满的治水办法。
”“臣遵旨。
”原吉忙叩头谢恩。
皇上信任是一种荣耀,但受命就是一种责任了。
拍了胸脯,应了皇差,事情若做不来,身家性命是小事,国家的工程,皇上的脸面就是大事了。
原吉想,自己于水利也只一知半解,并不在行,若无几个行家帮衬,很难说能把官差做圆满了。
他想起了本部侍郎李文郁,平日的言谈中,江河湖海了然于心,大江大河的走势延伸,娓娓道来,倒是个很有见地的人。
于是,试探着荐其同往。
永乐对李文郁不甚了解,没有作声。
看出了皇上尚存疑虑的心思,吏部尚书蹇义说:“李文郁虽有言过其实、好高骛远的毛病,但此人曾在工部都水司任职,熟悉山川河流之历史掌故,又是原吉所荐,不会有错的。
” “两位爱卿荐举,朕复何忧?就着李文郁随原吉到浙西去。
”永乐欣然同意。
“我不能亲往太湖,但会倾全力相助。
”金忠一笑,“各部、尤其工部官员新近调任者多,治水之事未必谙熟。
自大禹之后,历朝历代治水成功之例虽多,然一水一治,一事一议,皆因其势而利导之,才有胜算,以夏公之运筹,佐以文郁,加上官军,皇上尽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