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5)

关灯
    月进入枯水期,次年二月以前水位最低。

    现在是九月,奏疏来回路程半个月,皇上圣旨到时,正是农闲和枯水时节,各工段同时开工,诸位以为如何?” 夏原吉刚说完,李文郁第一个击掌:“还是尚书大人英明,筹划周全,尤其能调官军参与,这工期就短多了。

    ” 经过数个月的勘察、走访、酝酿,这么一件重大的政务就这样定了下来,思路清晰,从容不迫,每个人都有了胜劵在握、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波平如镜的太湖。

     夕阳西沉,金灿灿的斜阳穿过七色相间的暮霭漫射到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绚烂得没了章法。

    倒是饱含水汽的阵阵清风给这依然炎热的时节平添了几许清爽。

     “震泽朝晖夕雨,雾霭晴光,碧波万顷,气象万千!东、北有群山相衬,湖中有仙岛矗立,聚融了娇艳、神秀,真乃一池仙水!”议罢正事,原吉欣慰,几个文人墨客这才塌下心来欣赏周围的湖光美景,感慨万端。

     “何时让雨季桀骜不驯的山洪永远成为眼前充满柔情的仙水,永葆太湖‘碧波万顷’之姿,上利国家,下泽百姓,我等诸公即使不浮虚名,千秋万代之后也会有人记起的。

    ”说罢,几个人一起爽朗地大笑起来。

     还真叫夏原吉说中了!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多年以后,感慨于世风日坏,受益的百姓在前代官员辛劳过的工地上,分别以夏原吉的尚书和袁复的少卿命名了“尚书浦”和“少卿浦”,以寄托人们对明初君臣忧国忧民的怀念和赞美。

     大船渐渐在苏州府的吴县码头靠岸,及至登陆,袁复还流连地回头望望:“多亏了这艘大船,航行平稳,毫无踏浪之感,太仓船厂造船之工艺甚是了得!” “仲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