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7)

关灯
    “卑职甚感奇怪,”昆山知县苪鲇挥锹,为一辆独轮车又装了一锨土,见车走远了,戳住铁锹道,“以前历任治水,百姓怨声载道,状如蜗牛,不肯卖力气。

    大冢宰初到之时,百姓依然议论纷纷,闲言碎语不少,只是几个月光景,你看他们的劲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恨不能多生几双手。

    前后比较,天壤之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 清瘦精干的苪鲇泡在工地上已近三个月,夏尚书志在必得的治水决心令他钦佩,但他还是对百姓们前后反差极大的表现不能理解。

    袁复看了他一眼,揶揄道:“夏大人风餐露宿几个月踏勘河道你就不知道?择的是治水的方法,示的是朝廷的决心,展的是钦差的风范。

    历任治水官员有几人像夏大人一样,布衣足行,思虑劳作,乃至身先百姓?道理何其简单,竟参悟不透,你这一辈子就老死昆山吧!” 苪鲇在昆山知县的任上已干满五年,有些政绩,按理早该升职。

    也是受了近年来苏、松水患的影响,闷在了知县的任上。

    不过,他人很勤快,口碑也不错,三年考满时才落了一个不升不降,否则,就很难说了。

    听了袁复的话,苪鲇“嘿嘿”一笑,算是回答。

     这时候,一个壮健的约摸四十多岁的农妇推着满满一车土向河堤走去,开始爬坡,原吉紧走几步赶上,边帮忙推车边问道:“大嫂啊,你家丈夫没来做河工吗?” “俺两口子都来了,”农妇显然没有看出帮她推车的是谁,开始唠叨,“吴淞江连年大水,颗粒无收,若不是朝廷赈济,早活不到今天了。

    ” 妇人娴熟地推着车,转脸又看看帮忙的人,摇摇头,似乎是确认了眼前的人不是官员,继续道,“听说皇帝派了姓夏的大官来治水,俺以为又和从前一样,胡乱挖上几条沟,就向皇帝老儿请功去了。

    有一天,俺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