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毁太子汉赵弄阴损 扞东宫金忠托天冠(2)
关灯
小
中
大
刑具了。
”“你只说对了一半,起来说话。
”待金忠吃力地站起,永乐继续道,“朕念你燕邸旧臣,久历风雨,千辛万苦辅朕登大宝之位,忠诚勤勉,鞠躬尽瘁,功莫大焉!辅太子虽有缺失,迎驾虽迟,以勋旧之故不问。
但外间风言风语,南京混乱不堪,肮脏不堪;太子又私进僚属,私任官员,内宫也不检点。
朕疑惑了,这是朕选定的太子吗,是大明的储君吗,所作所为,与亡国之君杨广又有何异?故朕才密旨令你审查,可有细事告朕?”永乐面陈似水,圈定内容句句紧逼,语气虽厉,但对燕邸老臣毕竟还有一份情谊。
虽然没说正事呢,金忠的心已敞亮些了,毕竟,皇上一堆的质问,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可以一条一绺按自己设定的思路回答了。
此时,他担心旁人在场走漏消息,还怕皇帝中途打断,使他的意愿不能完全表达,遂请求道:“臣奉密旨当密告,皇上北巡非一日两日,这里面千头万绪,可否屏退左右,且容臣把话说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永乐略一思忖:“就依你,说朕最关心的事。
”“遵旨!”金忠重新跪下,磕了一个头,见黄俨等人已出,站起向后退了退,“接到陛下密旨,臣惊恐不已,小半个时辰才静下心来。
思虑再三,皇上让臣审查,臣必须审查。
皇太子的过错,也是臣等东宫辅臣的过错。
于是,臣把自己关在衙署内,一点点追忆,把皇上离开京师后几乎是每一天的事都过了一遍,却没有发现什么离经叛道的大事,反倒觉得皇上培养了一个勤政爱民、忠孝两全的储君……” 眼见着永乐的长髯开始抖动,眼睛又瞪了起来。
金忠稍稍转了个弯,“皇上金口玉言,已容臣把话说完,臣不说便是抗旨了。
” 永乐无奈,只得听他把话说下去。
“‘审查’之结果,概其要者有三:一则勤勉为政。
皇太子以陛下为榜样,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早朝、午朝,无一日间断。
其后,与各省或方面大臣议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常常错过用膳时刻,却从未有任何倦意。
二则理政得体。
皇太子谨遵陛下教诲,以民为国之本,以食为民之天,四方水旱灾害,随报随赈,遣派大员巡视,既查有无欺瞒,间带安抚百姓。
假有欺罔之臣,因有明察之储君,人知奋进,政无壅。
三则礼尚往来。
一年多来,先后接待朝鲜、日本、琉球、暹罗等外国使臣十几批次,并引往北京,礼节性往来者,尽大国之仪礼;有违反大明法度私携违禁物品者,体皇上四海之心,暂时收储,代为保管,归时奉还。
雍容大度,中外莫不称许。
此外,代皇上摄祀南郊、拜祭先祖、谒祭孝陵,一应庶务之处理,上孚圣望,下得民心……” “住嘴!”永乐早已忍无可忍,浓眉倒竖,长髯乱抖,两眼射出咄咄逼人的凶光,“这就是你审查的结果!遣使误期竟成了功绩,南京混乱也都是理所应当,如此说来,东宫官属非但无过,而且有功,朕征之下狱是朕的错了?” “皇上——”金忠喊了一声,“扑通”跪下,“皇上拔臣于卒伍,忝为国家大员,二十年来,无以为报,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颗忠心,上炳日月。
臣的心中既有皇上,还有太祖皇帝奠定的大明万世江山。
皇上征东宫僚属下狱无错,罪责是遣使误期,可皇上知道吗,臣五月中旬既从南京出发,五月下旬到北京,八月份才在沙河见到圣驾,‘误期’背后若无故事,从北京到沙河短短几十里的路程要走上三个月?” 实际上,永乐早知道了误期背后的故事,之所以还要以此为说辞,就是没理找理整太子,倒看看有没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反响。
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打五十大板,有没有冤枉的,看结果。
他主意已定,言道:“‘误期’就是‘误期’,还有什么故事可讲
”“你只说对了一半,起来说话。
”待金忠吃力地站起,永乐继续道,“朕念你燕邸旧臣,久历风雨,千辛万苦辅朕登大宝之位,忠诚勤勉,鞠躬尽瘁,功莫大焉!辅太子虽有缺失,迎驾虽迟,以勋旧之故不问。
但外间风言风语,南京混乱不堪,肮脏不堪;太子又私进僚属,私任官员,内宫也不检点。
朕疑惑了,这是朕选定的太子吗,是大明的储君吗,所作所为,与亡国之君杨广又有何异?故朕才密旨令你审查,可有细事告朕?”永乐面陈似水,圈定内容句句紧逼,语气虽厉,但对燕邸老臣毕竟还有一份情谊。
虽然没说正事呢,金忠的心已敞亮些了,毕竟,皇上一堆的质问,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可以一条一绺按自己设定的思路回答了。
此时,他担心旁人在场走漏消息,还怕皇帝中途打断,使他的意愿不能完全表达,遂请求道:“臣奉密旨当密告,皇上北巡非一日两日,这里面千头万绪,可否屏退左右,且容臣把话说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永乐略一思忖:“就依你,说朕最关心的事。
”“遵旨!”金忠重新跪下,磕了一个头,见黄俨等人已出,站起向后退了退,“接到陛下密旨,臣惊恐不已,小半个时辰才静下心来。
思虑再三,皇上让臣审查,臣必须审查。
皇太子的过错,也是臣等东宫辅臣的过错。
于是,臣把自己关在衙署内,一点点追忆,把皇上离开京师后几乎是每一天的事都过了一遍,却没有发现什么离经叛道的大事,反倒觉得皇上培养了一个勤政爱民、忠孝两全的储君……” 眼见着永乐的长髯开始抖动,眼睛又瞪了起来。
金忠稍稍转了个弯,“皇上金口玉言,已容臣把话说完,臣不说便是抗旨了。
” 永乐无奈,只得听他把话说下去。
“‘审查’之结果,概其要者有三:一则勤勉为政。
皇太子以陛下为榜样,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早朝、午朝,无一日间断。
其后,与各省或方面大臣议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常常错过用膳时刻,却从未有任何倦意。
二则理政得体。
皇太子谨遵陛下教诲,以民为国之本,以食为民之天,四方水旱灾害,随报随赈,遣派大员巡视,既查有无欺瞒,间带安抚百姓。
假有欺罔之臣,因有明察之储君,人知奋进,政无壅。
三则礼尚往来。
一年多来,先后接待朝鲜、日本、琉球、暹罗等外国使臣十几批次,并引往北京,礼节性往来者,尽大国之仪礼;有违反大明法度私携违禁物品者,体皇上四海之心,暂时收储,代为保管,归时奉还。
雍容大度,中外莫不称许。
此外,代皇上摄祀南郊、拜祭先祖、谒祭孝陵,一应庶务之处理,上孚圣望,下得民心……” “住嘴!”永乐早已忍无可忍,浓眉倒竖,长髯乱抖,两眼射出咄咄逼人的凶光,“这就是你审查的结果!遣使误期竟成了功绩,南京混乱也都是理所应当,如此说来,东宫官属非但无过,而且有功,朕征之下狱是朕的错了?” “皇上——”金忠喊了一声,“扑通”跪下,“皇上拔臣于卒伍,忝为国家大员,二十年来,无以为报,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颗忠心,上炳日月。
臣的心中既有皇上,还有太祖皇帝奠定的大明万世江山。
皇上征东宫僚属下狱无错,罪责是遣使误期,可皇上知道吗,臣五月中旬既从南京出发,五月下旬到北京,八月份才在沙河见到圣驾,‘误期’背后若无故事,从北京到沙河短短几十里的路程要走上三个月?” 实际上,永乐早知道了误期背后的故事,之所以还要以此为说辞,就是没理找理整太子,倒看看有没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反响。
都不是省油的灯,各打五十大板,有没有冤枉的,看结果。
他主意已定,言道:“‘误期’就是‘误期’,还有什么故事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