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穷凶极恶汉王狰狞 艰难困苦张妃温存(1)

关灯
    都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

    无法决断时,那就放一放,暗中看一看,让光景这个公平的老人去验验,是忠是奸,是鱼是龙,早晚会见分晓的。

     汉王朱高煦的仪仗浩浩荡荡驰进了南京的太平门,迤逦往汉府而来。

    他的方寸大乱,已没了谋略,谁的话也不听,就是摔咧子,招呼都不打,便自顾自回了京师。

     不用等鸣锣开道的仪仗敲响铜锣,远远望见汉府的旗幡,街两旁的人们避瘟疫一般,四散着逃进深深的胡同或溜进谁家的院中,直至偌大的仪仗耀武扬威走过空空的街衢,人们才探头探脑,慢慢回到街上。

     高煦坐在如同皇太子金辂一样宽大的象辂里,豪华,舒适,但不安逸。

    世事难料,最后竟落了个发去青州的结局。

    既然和皇帝老子闹翻了,既然与太子之位无缘了,还有什么可忌讳的,仪仗中原本依循礼制减去的吾杖、立瓜、仪刀等,因赌气便一概不减,看你皇帝能奈我何。

    通过黄俨及多方打听,他已清晰了皇帝与杨士奇、纪纲、金忠对话的梗概,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皇帝已动了易立太子之心;若不是金忠、杨士奇两个力保太子的死党,说不定就大功告成了。

    韦弘找的谭衍、袁纲两个狗屁御史,因失去靠山,早已是色大胆小,收了钱却不敢说话,奏词含糊,丁点作用没起。

    韦兴安排的人还没有动作,谋划的事情还没有实施。

    他又向外张望了一下,远处就是巍峨的皇宫了。

    又是审查,又是逮捕辅臣,肥头大耳的瘸哥哥此时还有心情在那儿发号施令吗?然而,匆匆间,象辂转了个弯,皇宫消失了,高煦一阵失望,像渐行渐远的象辂,他觉着,自己离皇宫也越来越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让高煦糟心和愤怒的事一件接一件到来了。

    就在他回南京的第十五天头上,便听说了赵王朱高燧被封到了河南彰德,心中且喜且忧:既去了一个心腹之患,也失去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帮手。

    离开皇帝,离开北京,看他的鬼点子还往哪儿使;可他不在北京了,以后再不会有“遣使误期”一类的恶作剧了。

     高煦的心里还在为赵王的事盘桓着,传旨太监乔来喜又带着皇上的敕书到汉府宣旨来了。

    不知是福是祸,高煦又是一通莫名的心率加速,不过,他却没有在北京接旨前的那股兴奋劲了,虽然有一种异想天开的心绪像个小兔子一样蹦跃着,但更多的还是紧张,怕皇帝再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让他的处境更加难堪。

     带着一颗忐忑的心接旨,也就对了,旨意的本身又把他的心打进了十八层地狱。

    你受藩封数年,封地在京师不成?前以云南遥远而不行,今又因青州贫瘠而不动。

    口口声声说要留侍于朕,却又不见了你的人影。

    不辞而别,乐奔应天,南京就有那么大魅力?近之风言风语已如狂潮,就要将你淹没!朕一忍再忍,只待爆发。

    见敕后一月内速速动身,无需任何花言巧语…… 多么直白!再不动身,不定什么后果呢!乔来喜过去因通禀不及挨过高煦的耳光,心怒汉王,今日想着有了报复的机会,故背起敕书来抑扬顿挫,甚是得意。

    高煦早已怒不可遏,不待他说完,跳将起来,乔来喜见势不妙,丢了敕书,飞也似的逃出大厅。

    高煦抓起一个茶盏狠狠朝门口砸去,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混账东西、狗仗人势”一类的脏话,捡起地上的敕书又撕得粉碎,还无以发泄,回身一脚踢翻了几案,大吼道:“忘恩负义的东西,老子这个王爷不当了,也不去那个穷乡僻壤的青州,我就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