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番邦之军攻阳关 定远之后破万军

关灯
    乌尔丹趾高气昂的看着残破的阳关,心中不住的畅想着夺下阳关后,风光回国的场面了。

    但却从未想过一旦战败,将整个鄯善国八成的军队葬送于此,对鄯善国来说是个什么后果。

    不过此时处于亢奋中的乌尔丹,在其眼中就阳关这一千多人的汉军,绝不可能是他麾下大军的对手。

     而现实情况一开始也与乌尔丹预测的差不多,一千汉军骑兵根本不和鄯善国的四千骑兵硬碰,反而绕着阳关不时的袭扰正在列阵准备攻打阳关的八千鄯善国步卒。

    鄯善国的骑兵则是气势汹汹的衔尾追击,意图将这支汉军骑兵一举歼灭。

    因此从战场态势来看,鄯善国一时之间似乎占据上风。

     但当一千汉军骑兵个个都骑着马弯弓搭箭,开始向着鄯善国步卒军阵放箭之时,乌尔丹的两名副将顿感不妙。

    要知道西域诸国多年来要么被大汉统治,要么被以前的匈奴,现在则是鲜卑威慑,其根本原因无非就那几点: 一是人口稀少,民族、部族繁多,每一个民族、部族单一人口不过在几万人到几十万人之间,除去老弱妇幼,能够上战场的成年男性最多的不过几万人,少的甚至就几千人,再除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占去的人口,西域诸国像鄯善国这样能够拥有一万五千大军的也就乌孙、康居、疏勒、大宛、龟兹等几个相对人口繁荣的国家了。

    更多的精绝、无雷等小国,整个国家的兵力都不过千人。

     二是农、工技术落后,有资源也不懂开采利用,相对比已经算是进入铁器时代的大汉,这些西域诸国很多连青铜时代都还未渡过,再加上几百年来,北边大草原上一直有强悍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匈奴、鲜卑等一直劫掠、袭扰,让西域诸国渐渐养成“交保护费寻求强国庇护”的习惯。

     三就是文化问题了,西域诸国当时就算有自己的文化,可国弱民贫,踏出国门只能是遵守他国、他民族文化,哪里有他们宣扬自己文化的机会? 因此看到汉军展示出骑射之技时,两位副将就知道要遭。

    毕竟鄯善国可不是大汉,更不是常年靠劫掠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