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关灯
    当代西方艺术潮流,滥觞于60年代,兴起于70年代。

    最初发生在建筑艺术领域。

    1966年,美国建筑家兼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宣称:“我喜欢混杂而不是纯粹,爱好折衷而不是简洁,欣赏含蓄而不是直率,宁要模糊而不要明确、乖戾、无个性、枯燥或‘有趣’,宁要通俗而不要造作,我赞成兼容而反对排他,宁要丰富而不要简单、幼稚和时髦,宁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而不要直截了当。

    我主张杂多的活力而不求单纯的统一。

    ”全面而概括地阐明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主张。

    1975年,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第一次使用了“后现代”一词,两年后,他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出版,使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更趋完整。

    丹麦建筑家伍重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建成后,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范例。

    后现代建筑的勃兴,使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也介入了后现代。

    艺术各个领域之间,艺术和科学、生活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向着自然复归。

    艺术家有选择地把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奇妙地嫁接起来,充分表现了各自的个性,以博取最广大的观众的青睐。

    后现代主义雕塑往往是半抽象半具象的形体,既简洁又丰富,既单纯又复杂,象征性、表现性、装饰性都很强,十分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人类艺术史的反思。

    (朱国荣) skbshge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odernArtistsOnArt) 美国艺术史家罗伯特·L·赫伯特编。

    1964年在美国新泽西出版。

    此书是20世纪重要画家和雕塑家的十篇论文的汇集。

    其中有:格莱兹、梅占琪的《立体主义》(1912),康定斯基的《回忆录》(1913),波丘尼的《未来主义雕塑》(1913),勒·柯布西埃、奥占方的《纯粹主义》(1920),克利的《论现代艺术》(1924),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1927),加博的《艺术中的构成主义观念》(1937),蒙德里安的《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1937),贝克曼的《论我的绘画》(1938),穆尔的《论雕塑和原始艺术》(1934、1937、1941)。

    论文反映了作者的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来源、形成和发展。

    (吕宋) skbshge 分布派 分布派(Distributional) 又称“后极限派”、“散置雕塑”。

    现代雕塑艺术流派。

    该派艺术反对极限主义严格的轮廓线和公式化的创作方法,强调作品的自由性和只有在展出时才存在的创作意识。

    最先领悟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雕塑家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