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关灯
小
中
大
奥地利画家。
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
曾在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建筑装饰、壁画和镶嵌画。
1988年,因创作戏剧史壁画而获奥地利皇帝佛朗茨·约瑟夫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
1891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
由于对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保守倾向不满,于1897年退出了协会,自己成立了一个新的独立艺术家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并任第一届主席。
1900年以后,由于他的三幅为维也纳大学所作的壁画《哲学》、《医学》、《法学》引起轩然大波,导致了分离派内部在画风与创作思想上的分歧。
1905年,克里姆特等人退出了分离派。
残存的“分离派”元气大伤,1908年宣告解散。
此后克里姆特创作了《女人的三个阶段》、《满足》、《期待》、《生命与死亡》、《阿黛尔》等作品。
他早期受古典主义和丢勒及玛卡特的影响,丰富、饱满的构图成了他一生构图上的重要特点。
中期以后,他研究了意大利中世纪的镶嵌画以及吸收亚述、希腊艺术,并借鉴了近代象征派手法。
他常常把生命的孕育、成长和衰亡作为人的本质加以表现,他喜欢把胎儿、婴儿、孕妇以及象征阴性、阳性的符号和表现爱情方面的东西搬上画面。
他还特别善于用线条描绘女性裸体。
在他的创作后期,特别喜欢用中国的图案纹样充实画面,他的风格介于写实与装饰之间。
克里姆特是19世纪下半叶具有浓烈装饰趣味的画家。
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非常自信,当他受到批判,被人认为走上歧途时,他也没有回心转意。
他是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代表。
(何小薇) skbshge 蒙克 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 挪威画家。
出生于挪威洛顿(原名“克里斯丁尼亚”)。
童年父母双亡,他自己也染上了多种疾病。
病魔和死神伴他度过了大半生。
18851886年他创作油画《病娃》,1892年创作《死亡之星》,1899年创作《母亲之死》。
可见疾病、死亡的主题在蒙克早期作品中已经出现。
青年时代他曾在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攻读,受业于挪威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劳格,同时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1885年留学法国。
1892年应柏林艺术家协会邀请,在柏林第一次参加展览,由于作品形象怪异,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此后他主要在柏林和巴黎活动。
1894年以后,受当时复兴版画艺术潮流的推动,他致力于版画创作,共创作作品一万五千多件(包括铜版、石版、木刻)。
这些作品具有单纯、直率和强烈的主观印记。
从首次画展到1908年患精神分裂症的这十六年,是蒙克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
蒙克在忧郁、颓唐、惊恐的重压下,以扭曲的线形风格,表现他眼中呈现的悲惨人生。
1893年发表油画《呼喊》,1906年发表同构图的木刻《呼喊》(又译《呼嚎》或《呐喊》等),那是现代人类精神极度苦闷的象征。
蒙克与剧作家易卜生、小说家汉姆生、法国诗人马拉美等人结为挚友。
他于1910年回国。
代表作是奥斯陆大学演讲厅的大壁画。
他在挪威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声誉。
1963年,奥斯陆市建立了蒙克博物馆,陈列了他遗赠的两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版画、素描、水彩、雕塑等。
(沈正道) skbshge 雅弗林斯基
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
曾在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建筑装饰、壁画和镶嵌画。
1988年,因创作戏剧史壁画而获奥地利皇帝佛朗茨·约瑟夫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
1891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
由于对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保守倾向不满,于1897年退出了协会,自己成立了一个新的独立艺术家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并任第一届主席。
1900年以后,由于他的三幅为维也纳大学所作的壁画《哲学》、《医学》、《法学》引起轩然大波,导致了分离派内部在画风与创作思想上的分歧。
1905年,克里姆特等人退出了分离派。
残存的“分离派”元气大伤,1908年宣告解散。
此后克里姆特创作了《女人的三个阶段》、《满足》、《期待》、《生命与死亡》、《阿黛尔》等作品。
他早期受古典主义和丢勒及玛卡特的影响,丰富、饱满的构图成了他一生构图上的重要特点。
中期以后,他研究了意大利中世纪的镶嵌画以及吸收亚述、希腊艺术,并借鉴了近代象征派手法。
他常常把生命的孕育、成长和衰亡作为人的本质加以表现,他喜欢把胎儿、婴儿、孕妇以及象征阴性、阳性的符号和表现爱情方面的东西搬上画面。
他还特别善于用线条描绘女性裸体。
在他的创作后期,特别喜欢用中国的图案纹样充实画面,他的风格介于写实与装饰之间。
克里姆特是19世纪下半叶具有浓烈装饰趣味的画家。
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非常自信,当他受到批判,被人认为走上歧途时,他也没有回心转意。
他是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代表。
(何小薇) skbshge 蒙克 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 挪威画家。
出生于挪威洛顿(原名“克里斯丁尼亚”)。
童年父母双亡,他自己也染上了多种疾病。
病魔和死神伴他度过了大半生。
18851886年他创作油画《病娃》,1892年创作《死亡之星》,1899年创作《母亲之死》。
可见疾病、死亡的主题在蒙克早期作品中已经出现。
青年时代他曾在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攻读,受业于挪威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劳格,同时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1885年留学法国。
1892年应柏林艺术家协会邀请,在柏林第一次参加展览,由于作品形象怪异,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此后他主要在柏林和巴黎活动。
1894年以后,受当时复兴版画艺术潮流的推动,他致力于版画创作,共创作作品一万五千多件(包括铜版、石版、木刻)。
这些作品具有单纯、直率和强烈的主观印记。
从首次画展到1908年患精神分裂症的这十六年,是蒙克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
蒙克在忧郁、颓唐、惊恐的重压下,以扭曲的线形风格,表现他眼中呈现的悲惨人生。
1893年发表油画《呼喊》,1906年发表同构图的木刻《呼喊》(又译《呼嚎》或《呐喊》等),那是现代人类精神极度苦闷的象征。
蒙克与剧作家易卜生、小说家汉姆生、法国诗人马拉美等人结为挚友。
他于1910年回国。
代表作是奥斯陆大学演讲厅的大壁画。
他在挪威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声誉。
1963年,奥斯陆市建立了蒙克博物馆,陈列了他遗赠的两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版画、素描、水彩、雕塑等。
(沈正道) skbshge 雅弗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