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关灯
    伊贝尔特(JacquesIbert,18901962) 法国作曲家。

    曾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军。

    复员后从事作曲。

    1937年出任罗马的法兰西学院院长。

    1955年曾任巴黎歌剧院及喜歌剧院院长。

    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院士。

    伊贝尔特的作品包括多种体裁,所写七部歌剧属喜歌剧型,以《德佛特王》(1928)最为出名。

    芭蕾舞剧《游侠骑士》(1935)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主要管弦乐曲有《游戏》(1926)、《巴黎》组曲(1932)、《嬉游曲》(1930)、《长笛协奏曲》(1934)等。

    伊贝尔特受福莱影响很大,后来又一度倾向于印象主义。

    作品基本保持了法国乐派的一些特征,比较清淡,技法比较自由大胆,不拘泥于传统,结构感很强。

    (叶纯之) skbshge 普罗柯菲耶夫 普罗柯菲耶夫(CepreЛрокоφбев,18911953) 苏联作曲家。

    生于松卓夫卡。

    从小跟随母亲学钢琴,后又从格里埃尔学作曲。

    1904年在正式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已经创作了四部歌剧、一部交响曲、两首钢琴奏鸣曲和数量众多的钢琴小品。

    就学期间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里亚多夫等,主修作曲、钢琴与指挥,各科成绩均很优秀,获得过学院的奖励。

    毕业之后投入了繁忙的创作,作品几乎遍及音乐的各个领域,较为重要的有歌剧《赌徒》(19151917)、《锡西亚组曲》(1914)、《古典交响曲》(19161917)。

    除创作外,还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广泛举行音乐会。

    1918年离开苏联,在欧美各地从事音乐活动达十五年之久,主要创作包括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1919),舞剧《钢铁步伐》(1925)和《浪子》(19281929),以及《第三钢琴协奏曲》(1921)等。

    1934年回到祖国,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新时期,创作热情极高,大量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如:第六、七、八钢琴奏鸣曲(1940,1942,1944),歌剧《战争与和平》(19411952),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和《灰姑娘》(1946),《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11952),《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交响协奏曲》(19501952),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冬日的篝火》(1949)和《保卫和平》(1950)。

    尽管在40年代末受到过苏联官方的批判,其某些作品被斥为“颓废的形式主义”,但从整体上看,他最后近三十年的创作仍得到苏联政府的重视,很受苏联人民的喜爱,作曲家本人曾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

     普罗柯菲耶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中常出现活泼的进行曲节奏,和声中往往有尖锐的效果,尤其是突然的调性变化更富有奇特的魅力,管弦乐配器也以色彩绚丽著称。

    整体的艺术风格以清新、刚健为特色,同时又显露出幽默、戏谑的情趣。

    普罗柯菲耶夫也曾受到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其《古典交响曲》也堪称一部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