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太想进步了!

关灯
    袁守诚看不透这个便宜儿子,但是对读书人的崇拜还是使他心存侥幸,毕竟儿子是能与巡抚大人谈笑风生的人!他下意识地反问:“金子在哪里?” 冯氏已经失去了耐心,袁冯两家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凤阳,对凤阳还没有刚从江西捡来的儿子清楚?儿子八成是读书读昏了头,就像县衙门户房那个老童生书吏一样! 咦?今天家庭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怎么说起捡金子来了? 看到冯氏脸色不善,杨植主动说:“娘亲,这桩富贵还要落实在外公家身上!” 由于淮河流域水旱频繁,仅《明武宗实录》记载在正德年间,朝廷就差不多以两三年一次的频率,因水灾、旱灾免直隶凤阳府所属寿州等十六州县、中都留守司所属寿州等十四卫所税粮,免凤阳卫所京运的差事,并更因为防灾、防湖广、山东流寇,令凤阳班军不进南京秋操。

     所以冯家身为卫所军户也苦逼得很,凤阳卫所不但交不了钱粮,自身的粮饷也多要从庐州调运,日子过得紧巴巴。

     “不能总想着种粮食,淮河治不好,种什么都白搭。

    外公的卫所可以搞一些工业,不靠天吃饭!” 袁守诚颇不以为然,说:“凤阳八卫俱受守备太监节制,不是想搞就能搞得起来的。

    ” 踏马的想做点事就是这么难! 杨植对冯氏说:“娘,明天上外公、舅舅那里借几个军匠,我先有用。

    ” 大明的户籍制度虽然简单分为士、农、工、商、军、匠、灶七大类,但每个大类下面都按具体职业分得非常细,像军户下面还分军灶户、骑户、弓户等。

    凤阳八卫也要自己打造、上交军器物料,卫所中工匠户倒是不缺。

     次日便宜外公真的差了几个军丁和军中灶户及工匠前来听用,杨植向社学老师告个假,带着几个人来到凤阳城西南二十里的一个小山坡上,让他们搭一个小高炉。

     华夏的高温炉冶炼技术从秦汉始一直领先,世界其他地方二千多年从来不会这个。

    中原历代外贸的拳头产品就是瓷器和铁器,这技术直到明末才流传出去,是以军灶户对搭建炉子轻车熟路。

     在工匠们搭建小高炉的同时,军士在旁边开挖石头,原来这里是一处石英砂矿场。

     杨植在县衙门当了一个多月的书手,在户房的档案室里抄鱼鳞册、土地物产时,他看到凤阳城西南二十里有石英矿的记录。

     大明时期,人们概念中的矿是金银铜铁等金属矿,而不是石英、石灰石、高岭土这些土石矿。

    大明官府可以为了西南的金矿银矿铜矿大动刀兵杀得血雨腥风,但对于土石矿就无所谓。

     另外,对于凤阳地方官来说,可能也不知道怎么用石英矿,所以只是记录下来就把档案弃之高阁。

     杨植社学之余,时不时来工地看进度,山坡上也在高炉边搭建了工棚,军匠们晚上就住山上。

     十天后,这些军户就在山坡上烧出来一只琉璃老虎,石英琉璃老虎身上黄、黑、白花纹相间,看上去栩栩如生。

     杨植暗叫一声“可惜”,凡穿越者来到大明必做的几件事是烧玻璃、练新军、造燧发枪。

    自己早把前世高中化学忘得一干二净,烧制光学玻璃是不可能的了,只能用现在的大明技术,真是穿越者之耻。

     华夏早在周朝就开始烧制琉璃,二千年来早有一套成熟的流程。

    只是华夏点歪了烧玻璃的科技树,没有往光学玻璃方向发展。

     杨植记下军户的姓名,让他们先回便宜外公那里复命,这事不能外传,然后直奔县衙而去。

     县衙三班六房,杨植与六房书吏打交道多。

    户房书吏姓黄,年龄比袁守诚还大,是一名老童生,县试府试都凭关系过了,只是一直卡在院试这个环节,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老娘冯氏每当看到杨植在社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感到杨植的人生尽头极有可能是现在的黄书吏。

    如果不是丈夫袁守诚对杨植有莫名其妙的信心,杨植应该在今年结婚明年当爸爸,然后安心等袁守诚退休,顶替当个试千户。

     黄书吏在县衙资历很老,其他几房的秀才书吏反而要对黄书吏客客气气。

    因为杨植连县试都没有摸着边,黄书吏在杨植面前摆出前辈师长的架子还是够资格的。

     看着窜进户房的杨植,黄书吏开口喝道:“你飘了!这几天飘了!读书人自当镇静养气,岂能脚步轻浮乎?” 杨植回应道:“是极,黄先生教训得是!今天可有抄写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