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关灯
小
中
大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
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子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噹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
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
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
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
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
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
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子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噹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
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
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
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
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
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