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关灯
    终于到了君山。

    这个小岛,树木葱茏,景致不差。

    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

    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

    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

    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

    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

    他是封建大一统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

    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

    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族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

    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

    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

    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

    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

    但邪乎得那么长久,那么隆重,封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

    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

    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未廷即派岳飞征剿。

    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呜钟为号,准备战斗。

    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

    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

    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

    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

    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

    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

    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

    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

    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

    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杂人等。

    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阗寂无声。

    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回到上海之后,这篇洞庭湖的游记,迟迟不能写出。

     突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洞庭湖的新闻,如遇故人。

    新闻记述了一桩真实的奇事;一位湖北的农民捉住一只乌龟,或许是出于一种慈悲心怀,在乌龟背上刻名装环,然后带到岳阳,放入洞庭湖中。

    没有想到,此后连续8年,乌龟竟年年定时爬回家来。

    每一次,都“将头高高竖起来,长时间地望着主人,似乎在静静聆听主人的教诲,又似乎在向主人诉说自己一年来风风雨雨的经历”。

     这不是古代的传说。

    新闻注明,乌龟最后一次爬回,是1987年农历五月初一。

     至少现代科学还不能说明,这个动物何以能爬这么长的水路和旱路,准确找到一间普通的农舍,而且把年份和日期搞得那样清楚。

    难道它真是龙宫的族员? 洞庭湖,再一次在我眼前罩上了神秘的浓雾。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话,想柳毅到过的龙宫。

    应该理会古人对神奇事端作出的想象,说不定,这种想象蕴含着更深层的真实。

    洞庭湖的种种测量数据,在我的书架中随手可以寻得。

    我是不愿去查的,只愿在心中保留着一个奇奇怪怪的洞庭湖。

     我到过的湖可谓多矣。

    每一个,都会有洞庭湖一般的奥秘,都隐匿着无数似真似幻的传说。

     我还只是在说湖。

    还有海,还有森林,还有高山和峡谷……那里会有多少蕴藏呢?简直连想也不敢想了。

    然而,正是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国度,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活一活 庐山 贝壳()免费TXT小说下载 找到庐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与一大群文人一起去开会的,时间是1979年夏天。

    那里召开的,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理论讨论会。

     庐山本是夏天开会的好地方,但据我所知,那里好像从来没有开过文人大会。

    原因说起来太复杂,不管怎样,现在总算有了第一回。

     但是,回过去看,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

    在未上庐山之时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好像是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高,几乎要鹤立于全国名山中了。

    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

    这两人中间,慧远的文学气息颇重,他的五言诗《游庐山》写得不错,而那篇600多字的《庐山记》则是我更为喜爱的山水文学佳品。

    但是,使得这一僧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