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关灯
    49 梅雨季过去,夏天来了。

     苏敏每天在店里帮忙,日子过得忙碌而简单。

    有时候,她甚至觉得梦想中的生活不过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没有什么光华,也不追名逐利,只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晚上十点多,她接到一个电话。

    一个女声,说着美式口音的英文,确认了她的姓名之后,对她说Congratulations,祝贺她进入了一个什么时尚创业比赛的决赛名单。

     苏敏的第一反应是打错电话了,然后又觉得一定是谁在跟她开玩笑吧,愣了很久才想起来一个月前她还真参加了这么一个比赛。

    当晚,她就在MSN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叶思明和沃利,这两人也很是意外,他们参加这场比赛原本就是一时兴起,报名的时候根本没注意获奖了会怎么样,一个多月过去,差不多都忘了这回事了,没想到却入选了。

    再细看条款,才知道入选决赛的设计师将被邀请去纽约,向评审委员会当面提交商业计划,最终的获胜者将得到二十五万美元的创业基金和Steward’s百货公司的销售合约。

    三个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几天之后,所有办签证所需的材料由D-sign上海分校转寄到他们手里,才渐渐接受事实,这好事儿还真就落在他们头上了。

     当时的苏敏仍旧是半个无业游民,叶思明到美国刚刚两个礼拜,房子什么的都已经安顿好了,还没开始上班,住的又是一个位于洛杉矶东北部人口不过十几万的小镇,一到晚上什么都关了,正百无聊赖闲的发慌。

    沃利和她们刚好相反,成天不是在工厂救火,就是跟他爹妈出去应酬谈生意,偶尔得闲还得去上课,学着做预算、核算成本、看财务报表,正巴不得找个借口逃出去,过几天不一样的日子散散心。

    所以,不管最后能不能得奖,这纽约他们是去定了。

     三个人拍脑袋想了个品牌名MDI,MaisonD’Inspiration,然后靠电邮往来你一点我一点地凑了个商业计划书出来。

    两周之后,签证搞定,沃利和苏敏在上海汇合,搭东航班机穿越北极圈直飞纽约。

    三个人在纽约机场汇合,见面自是一番小激动。

     那场比赛的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百老汇大道和西三十九街交界处,离赫赫有名的布莱恩特公园很近。

    所有参加决赛的小组到齐之后,主办方组织了一天的参观活动,还有电视台和网络媒体随行采访。

    参观地点有AlexanderWang的工作室,以及布利克街上那一家连着一家的MarcJacobs,也有各地都看得到的最最普通的A&F和Foever21。

     相比那些仰慕许久的设计师品牌,反倒是后者更让苏敏感触良多。

    她有些佩服这些把营销做到极致的牌子,把时装做的像快速消费品,而这种快销式的时装品牌似乎天生就注定是非常赚钱的,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开店,卖着白菜价的衣服,账台时刻排着长队。

    就好像Foever21,T台上出什么,他家就卖什么,从设计到出厂三个礼拜就能上架,质量什么都在其次,关键是便宜,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伦敦的摇滚,巴黎女性化的优雅,纽约柔化了的grunge,把混搭发挥到极致,同时还带那么点小妖,最合年轻女孩子的胃口。

    还有那个奇怪的A&F,大尺度的半裸广告,店铺永远灯光昏暗,背景音乐超大声,每二十分钟不要命的喷香水,身边时不时走过短裙短的屁股都要露出来了的长着雀斑的女店员,要得就是这种夜店里买衣服的体验,小年轻一进去就激动的要死。

     对苏敏来说,这一天的参观不吝为一场颠覆之旅。

    曾几何时,她眼睛里只有HighFashion之流,似乎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只爱戴那些极致之作,所有服装业的商人都应该以Chanel、Balmain为楷模。

    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务实的美国人并不计较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在他们身上赚去多少美元,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手里“美特斯邦威”们赚钱。

     参观间隙,苏敏和其他小组的人攀谈,发现参加比赛的大多是美国人,入选决赛的几乎清一色是Parsons设计学校的学生。

    而且,人家的准备远比他们充分,制作精美的商业计划书、各色模拟展示应有尽有,两下里一比较,他们来得实在是太随便了。

     虽然并不是志在必得,但就算是输也不能输得太难看了,苏敏试图利用剩下的两天时间尽量弥补。

    当天晚上,她躺在床上琢磨了很久,却始终想不到什么出彩的点子,半夜三更的爬起来上网,恰好又遇到SpadeJ。

    苏敏把计划书发给他看,让他帮着想办法。

     SpadeJ粗粗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