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李善德当即连饭也不吃了,擦净双手,恭敬接过,工工整整在下方签了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大大的“奉”字。

    他熟悉公牍,顺手连日期也写在了上端:天宝十四载二月三日。

     刘署令满意地点点头,叫书吏过来,钞成三轴,用上林署印一一钤好,分送司农寺、吏部以及御史台归入簿档。

    剩下的一轴敕牒本文,则给了李善德。

    从一刻起,李善德便是圣人指派的荔枝使,可谓一步登天。

     周围同僚全无嫉色,纷纷恭贺起来。

    这些祝贺比酒水还容易醉人,让李善德头晕目眩,兴奋不已。

    不由得走下席来,敬了一圈酒。

    若非此时还是办公时间,他甚至想在廊下跳上一段胡旋舞。

     双喜临门的醉意,一直持续到下午未正时分才稍稍消退。

    李善德喝了一口醒酒用的蔗浆,跪坐在自己的书台前,开始琢磨这事下一步该如何办理。

     他在上林署做了这么多年监事,对瓜果蔬菜最熟悉不过。

    荔枝产自岭南,朱红鳞皮,实如凝脂,味道着实不错,只是极容易腐坏。

    历年进贡来长安的,要么用盐腌渍、要么晾晒成干,还有一种比较昂贵的办法,用未稀释的原蜜浸渍,再用蜂蜡外封,谓之“荔枝煎”,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

    以内廷之奢靡,也只要十斤便够了。

    其实对这桩差事,李善德还是微微有些疑惑。

     按说皇帝想吃荔枝煎,直接去尚食局调就行了,那里有一个口味贡库,专藏各地风味食材;就算没有,也可以派宫市使去东市采买,东市实在无货,一纸诏书发给岭南朝集使,让当地作为贡物送来便是按道理,这么个肥差,怎么也轮不着上林署这么一个冷衙门来推荐人选。

     李善德的酒劲已消散了不少,意识到这件事颇有蹊跷。

    这么大便 宜,别人凭什么白白给你?说不定是因为时间苛刻,难以办理的缘故。

     想到这里,他急忙展开敕牒,去查看程限。

    朝廷有规矩,每一份文书里面都会规定一个程限,如果办事逾期,要受责罚。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份文牒上的程限是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距今还有将近四个月时间。

    不算宽松,但也不是很紧。

     李善德松了口气,决定先不去考虑那么多,先把荔枝煎买到手再说。

     上林署管着城外的苑林园庄,所以他认识很多江淮果商,可以拜托他们打听一下。

    就算京城没有库存,在洛阳、扬州等地一定会有。

    实在不行,拜托岭南那边一坐果,便立刻蜜腌封送。

    荔枝的果期早熟要四月,大熟从五月开始,勉强赶得及六月一日。

     李善德拿起算筹和毛笔,计算起从岭南送荔枝煎到长安的成本,怎样运送才最为快捷且便宜。

    但他很快又自嘲地摇摇头,穷酸病又犯了不是?这是给圣人办事,不是给自己买房,朝廷富有四海,何必计较这些锱铢之数。

     他勾勾画画了很久,忽然听到皇城门上的鼓声“咚咚”响起。

    长安规矩,暮鼓六百下之后,行人都必须留在坊内,否则就是犯了夜禁。

    他家如今住在长寿坊,距离有点远,得早点动身。

     李善德收拾好东西,一样样挂在蹀躞上,犹豫了一下,把敕牒也揣上了。

    差遣使职没有品级,自然也就没有告身,这份敕牒,便是他的凭证,最好随身携带。

     在鼓声之中,他离开皇城,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