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闻思寺前世今生 沈老爷焚香谢佛

关灯
     宋时僧人兰盂重新修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戒律甚严。

    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大悲庵数次被洪水淹没。

     闻思寺为淮安名刹之一,历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识渊深,文人墨客亦乐于与其往来。

     眼文任方丈时,士大夫多与其交往,大师接待一以真诚,凡登座说法,演扬内典,古德公案,随处都成道气。

     源长方丈精持戒律,无问寒暑善写丹青,爱绘雪中寒梅,于笔墨中带有禅寂之意。

     西华方丈貌古而性朴,善草书工诗词,与淮安文人雅士互有投赠。

     明万历年中期,山阳人冯一蛟同友人一起在淮安府城向北远眺桃花坞时即兴赋诗。

     北极庵 冯一蛟 极目桃花坞,空馀名字留。

     光阴诚过客,人代亦浮沤。

     繁衍笙歌地,萧条芦荻洲。

     惟馀沙上鸟,泛泛不知愁。

     《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泛泛:飘流貌。

     沈老爷眺望着府城北边的桃花坞,现在仅剩下这个名字而已了。

    光阴飞逝中,每个人都是世间匆匆过客。

    一代代人事更替就像水面上泡沫一样起了又破了。

     这里是漕运中转之地,百姓及商贾众多,日夜有歌舞之声,热闹得很。

     河两岸长满芦苇的沙洲上,也只剩下一些不知名的野鸟在悠闲地飞来飞去,好像没有一点忧愁。

     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沈老爷步入寺内,远远就听到颂佛的声音。

    虔诚的香客们三三两两出出进进,那庄重的神情让沈老爷连忙整束衣冠。

     巍峨的大雄宝殿前香气袅袅婷婷,礼佛的百姓双手合十,他们从香鼎中取出高香点燃,沈老爷头一次真心拜佛,可夫人的恒心换来上苍恩赐,活泼可爱的小孙子沈坤让沈老爷第一次如此真诚地前来拜谢佛的庇佑。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念佛之厚爱,赐沈家香火,今日特来谢佛,还请佛祖继续保佑。

    ”沈老爷扑倒在地,焚香祷告。

     而沈夫人每日在家必拜观音,感谢观音菩萨恩典。

    未来的状元沈坤降生在如此这般温馨有爱的大家庭,之所以他能状元及第,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少爷午睡后出去了,沈老爷父子此刻都没回到沈府,自然小少爷断奶之大计,少奶奶翘首以盼他们回家作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