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七节 回头无岸

关灯
    李炎一番话说得自己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真是好男儿啊!”舒文清被深深感动,很想扑过去抓住李炎的双手。

    但一动才发现是在马上,稍一激动就坐不稳,摇摇晃晃就要侧翻。

    幸亏林杰赶紧一伸手扶了一把,才算没有出丑。

     林杰看着李炎,这小伙倒是豪迈得很,是个当兵打仗的料,“行之武艺是跟什么人学的?” “我们李家堡请有武师,教李家子弟防身之术。

    小弟打小就爱舞枪弄棒,学得还是比较认真。

    但跟兄长比起来,那是差得太远了!”李炎还是蛮善谈,“兄长,我要跟着你好好学。

    ” 李炎,后唐清泰元年生人,唐肃宗庶传子孙。

    昭宗年间避祸南迁,到现在已经第四代了。

    他们这一支李氏族人大部分住在小笠方,后来有一支迁向里睦。

     袁州山区气候温润,适合农耕,乱兵极少侵入,家族得以生息,生活也还富足。

    几十年来族人专事耕读,近年人丁兴旺,到李炎他们这一代已有40余个丁壮。

     李炎在宗族青年中最好武,勇力过人,尤其善长骑射。

    自认为身处乱世,必须练武强身,因此常常带领族中一帮同龄人习拳练棒,俨然成了同辈的领头人。

    族长出于家族自卫考虑,干脆请了武师教导,因此习武在李家堡成为一时风尚。

     李炎现在和四人逐渐熟络,说话越来越随便。

    说到武艺上来,更是兴奋不已。

     林杰这两次表现出来的凶狠的刀法和近身搏斗的本领,让李炎特别赞叹。

     由于这个时代的现实需要,李炎的武艺更适合上阵杀敌,走的是粗放刚猛的路子。

    且突出的是群体配合,个人的武艺退居其次。

     也就是说他的武艺取决于兵器攻防的范围,不能让敌人贴身。

    一旦敌我双方贴近到拳头范围,基本上就回到两个莽汉斗狠,没有章法,只有力量。

     而林杰的武艺全是来自特种部队的擒拿格斗术,招数简练迅猛实用,不讲架势套路。

    现代武术动作都是在研究人体结构,结合运动原理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每个招式都是冲着致命致残去的,专门为取胜设计,近身搏斗又准又狠,效率极高。

     所以林杰这两场搏斗表现让李炎耳目一新,感觉受益良多。

     年轻人爱屋及乌,由爱武艺渐渐的对林杰由认识到熟悉,由熟悉逐渐到亲近,由亲近进而产生信任。

     当问到三佛齐人文物事,林杰和舒文清就将书上读来的编造了一番。

    舒文清当老师的口才,这会儿派上用场,添油加醋,听得李炎啧啧称奇,不停惊叹:“天下竟有这等奇人奇事!”由此对四人来历由半信半疑逐渐就深信不疑。

     走了大半天,终于在午时之前到了小笠方。

     这里四面环山,仅在西北有一处隘口,由一条仅容一辆马车通行的小路,与通往袁州府的官道连接。

     选择这个地方安家,自然有防止匪乱的考虑,守住这一个隘口,整个家族就相对安全。

     李炎先将四人请进家门,将他们安顿在首进西跨院的厢房。

     李家是个三进的大院,东西各有一个跨院,围墙内另有环绕游廊,进大门后去往各个院落互不干扰。

    前院正房住着大哥李煲一家,他自己住着东跨院。

    第二进住着父亲李皑及其妻妾,第三进住着奶奶和未成年的弟弟李炙。

     李炎吩咐下人给他们一人准备几套日常的衣物,然后就去禀告父亲。

     李皑听了儿子的叙述,对四个人的来历多少有些疑惑。

    但很快释然,既然人家救了儿子,是儿子的客人,也是恩人,于情于理不能怠慢,就让儿子好生款待。

    今天时间不早了,次日再见面吧。

     林杰他们住的是李炙的院子。

     由于李炙未成年,奶奶又心疼,所以就住在奶奶那边的厢房里,这里常年空着。

     用过餐已经是后半夜,李炎告退,让他们早点休息。

     四人暂时安顿下来,有了静心来考虑下一步行动的条件。

    于是把门关上,围坐桌前。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肯定穿越了。

    ” 舒文清这句话不知道是起头还是结论,事实摆在这儿了。

     “穿越的地点应该没变,还在宜春袁州区,这个时代叫袁州府。

    有的地名都还没有变,比如小笠方,里睦两千年后都是这个名字。

    但是时间变了,现在是公元954年,五代十国的后期,我们所在的地方归南唐管辖。

     我记得五代十国开始于公元907年,唐代灭亡后,北方传统皇朝所在的地域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其他地方差不多同时或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所以统称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