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掀桌子了

关灯
    隆庆六年五月三十,甲寅。

     内阁首辅高拱携户部尚书张守直,礼部右侍郎朱大绶、工部左侍郎赵棉以及礼科给事中陆树德前往天寿山潭峪岭,勘察山陵。

     张居正携翰林院众人总领修纂事,包括此前一直进行的世宗实录。

     而五军都督府的戎政总督们,则在明朝大祭司定国公徐文壁带领下,朝见新皇。

     英国公张溶,成国公朱希忠两人逐渐隐退,专心于修炼之事。

     富贵已极,当求长生之道。

     而高拱一直推行的海道漕运,从淮安云梯关于三月上旬启程。

     沿着山东半岛一直到天津卫,全长三千多公里。

     避开了漕运愈发混乱的航道。

     海上还有琉球群岛的鲛人的全程护航。

     二十万石粮食,仅用两个月就抵达京师。

     此中折损几乎微不足道。

     海运效果斐然,当日在朝中引起震动。

     以及大量的反对和弹劾。

     有司甚至喊出祖宗之法不可更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从隆庆六年六月一日开始。

     弹劾高拱的奏章如飞雪般涌现。

     这种情形皆因内阁中两人龙争虎斗,对下面肆无忌惮的言官们逐渐失去了控制。

     或者说,本来就是无法约束。

     文华殿里。

     朱翊钧拿着这几份奏章,对内阁三辅臣问道:“如何处置?” 而张居正和高拱的斗争,还没到在皇帝面前撕破脸皮的程度。

     面对皇帝的询问,张居正说道:“海运之事,关系重大,不若海漕并行,以观后效。

    ” 朱翊钧又看向高拱和高仪,两人皆颔首点头。

     “既如此,允。

    ” 圣旨昭示天下,言官却毫发无损。

     但这非但没有阻止群情激奋的言官,倒让他们找到了攻讦的要点。

     他们以为当今皇帝是和隆庆皇帝一样软弱可欺的角色。

     更多的奏章飞到朱翊钧面前。

     诸如要求约束限制宦官专权,先帝的遗诏在他们看来实在是昏了头才想出来的旨意。

     亦或者限制皇帝奢靡享受,禁止皇帝随意干涉朝政,禁止北镇抚司随意抓人。

     圣天子垂拱而治,大行皇帝就是这么过来的,大明依旧运转的十分不错。

     甚至连皇帝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起居言论都要在他们的干涉下。

     六月五日。

     随着穆宗的后事处理完毕,开凿山陵事的灵修差点被榨干。

     但现在,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

     文华殿中,朱翊钧居于月台上,再一次询问内阁的三位阁老们。

     朱翊钧拂袖而起,拿着一封奏章问道:“朕想请教三位先生,如何是好?” 张居正心头一颤,莫名的停止了劝说。

     再劝皇帝大度的接受,只会适得其反。

     高拱秉性素来刚直,直言不讳的说道:“陛下不妨将这些贬谪地方。

    ” 眼不见心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