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同意见者
关灯
小
中
大
并附上了一封简短的邮件,说明了自己对银行经营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工作报告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他在邮件中表达了希望得到苏炳坤的指导和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楚君年轻而充满活力,此刻似乎有些忘乎所以,甚至有些得意忘形。
他沉浸在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却没有意识到职场的复杂和微妙。
他没有将论文交给同事审阅,征求他们的建议,也没有向领导汇报此事。
他只是将论文的电子版发送给了苏炳坤,并附上了一封简短的说明信,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银行经营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工作报告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悄然转动。
那段时间,苏炳坤正忙于处理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和行政事务,无暇顾及邮件。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手机不断响起,会议一个接着一个。
在这种忙碌的状态下,他未能及时查看楚君的邮件。
这一疏忽,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与此同时,州分行信贷部副经理施孝仁,作为楚君的同事,却始终是楚君最看不起的人。
施孝仁年纪比楚君大几岁,却总是习惯于用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对新鲜事物和创新观点总是嗤之以鼻。
他行事圆滑,左右逢源,最擅长的就是拍领导马屁,在职场中,他缺乏学习和钻研精神,只喜欢投机钻营,用楚君的话来评价此人:他身上缺乏起码的作为客户经理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君曾多次在会议上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但施孝仁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打压楚君的锐气。
楚君对施孝仁的这种态度早已心生不满,甚至有些轻视。
他认为施孝仁不过是靠着关系和资历在银行混日子,缺乏真正的专业素养和进取心。
而施孝仁也察觉到了楚君对自己的不屑,心中暗暗怀恨,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就在楚君沉浸在自己的论文和对未来的规划中时,施孝仁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并且开始暗中将事态扩大。
《金融时报》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报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订阅它是不可或缺的。
这天早上,施孝仁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泡好一杯茶水,翻开《金融时报》,寻找一些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文章浏览。
突然,他的目光被报纸的标题索引所吸引——《银行转型:是盲目扩张还是精准服务?》。
他仔细一看,作者竟是楚君。
施孝仁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迅速翻到报纸的“百家论坛”专栏,目光紧紧锁定在楚君的文章上。
随着阅读的深入,施孝仁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文章的深度和前瞻性让他感到震惊——楚君不仅对银行经营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解,还直指当前国有银行盲目扩张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观点犹如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了施孝仁一直以来坚持的保守工作方法,仿佛在他的职业策略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前段时间,施孝仁还听说苏副行长有意将楚君提拔为信贷业务部的经理。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深知,如果楚君真的得到提拔,自己在部门内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施孝仁盯着报纸上的文章,目光如刀般锐利。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嘴角渐渐勾起一丝冷笑。
区分行李行长在最近的工作报告中,刚刚提出了“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的口号,而楚君的文章却直指这种盲目扩张的弊端,甚至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转型思路。
如果李行长看到这篇文章,楚君即便不死,也必脱层皮……施孝仁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楚君被打压的画面,心中不禁暗自得意。
他放下报纸,嘴角的冷笑愈发明显。
这篇文章,无疑是楚君的致命伤。
施孝仁深知,区
他在邮件中表达了希望得到苏炳坤的指导和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楚君年轻而充满活力,此刻似乎有些忘乎所以,甚至有些得意忘形。
他沉浸在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却没有意识到职场的复杂和微妙。
他没有将论文交给同事审阅,征求他们的建议,也没有向领导汇报此事。
他只是将论文的电子版发送给了苏炳坤,并附上了一封简短的说明信,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银行经营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工作报告中某些观点的质疑。
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悄然转动。
那段时间,苏炳坤正忙于处理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和行政事务,无暇顾及邮件。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手机不断响起,会议一个接着一个。
在这种忙碌的状态下,他未能及时查看楚君的邮件。
这一疏忽,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与此同时,州分行信贷部副经理施孝仁,作为楚君的同事,却始终是楚君最看不起的人。
施孝仁年纪比楚君大几岁,却总是习惯于用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对新鲜事物和创新观点总是嗤之以鼻。
他行事圆滑,左右逢源,最擅长的就是拍领导马屁,在职场中,他缺乏学习和钻研精神,只喜欢投机钻营,用楚君的话来评价此人:他身上缺乏起码的作为客户经理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楚君曾多次在会议上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但施孝仁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打压楚君的锐气。
楚君对施孝仁的这种态度早已心生不满,甚至有些轻视。
他认为施孝仁不过是靠着关系和资历在银行混日子,缺乏真正的专业素养和进取心。
而施孝仁也察觉到了楚君对自己的不屑,心中暗暗怀恨,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
就在楚君沉浸在自己的论文和对未来的规划中时,施孝仁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并且开始暗中将事态扩大。
《金融时报》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报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订阅它是不可或缺的。
这天早上,施孝仁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泡好一杯茶水,翻开《金融时报》,寻找一些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文章浏览。
突然,他的目光被报纸的标题索引所吸引——《银行转型:是盲目扩张还是精准服务?》。
他仔细一看,作者竟是楚君。
施孝仁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迅速翻到报纸的“百家论坛”专栏,目光紧紧锁定在楚君的文章上。
随着阅读的深入,施孝仁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文章的深度和前瞻性让他感到震惊——楚君不仅对银行经营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解,还直指当前国有银行盲目扩张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观点犹如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了施孝仁一直以来坚持的保守工作方法,仿佛在他的职业策略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前段时间,施孝仁还听说苏副行长有意将楚君提拔为信贷业务部的经理。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他深知,如果楚君真的得到提拔,自己在部门内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施孝仁盯着报纸上的文章,目光如刀般锐利。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嘴角渐渐勾起一丝冷笑。
区分行李行长在最近的工作报告中,刚刚提出了“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的口号,而楚君的文章却直指这种盲目扩张的弊端,甚至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转型思路。
如果李行长看到这篇文章,楚君即便不死,也必脱层皮……施孝仁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楚君被打压的画面,心中不禁暗自得意。
他放下报纸,嘴角的冷笑愈发明显。
这篇文章,无疑是楚君的致命伤。
施孝仁深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