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翰林献策

关灯
    ,“赵兄不必担忧,你平日对经义理解颇深,定能应对自如。

    ” 二人正说着,教习钱先生迈着方步走进堂中,诸人赶忙行礼。

    钱先生目光扫过众人,清了清嗓子道:“今晨,且先论《论语》中‘君子不器’之意。

    刘墉,你先来阐述。

    ”刘墉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先生,学生以为‘君子不器’者,是言君子不应如器物般仅具单一功用,当博学多才,心怀天下,能应对诸多事务,于不同境遇皆可秉持正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

    ”钱先生微微点头,“嗯,见解尚可。

    ” 课间时分,刘墉与赵轩在庭院角落踱步。

    赵轩叹道:“刘兄,我听闻朝堂之上,近日因治水之事争议颇大,有人主张疏导,有人却力主筑堤,你对此有何看法?”刘墉手抚下巴,思索片刻道:“治水之策,关乎民生,不可不慎。

    疏导可解一时之急,然筑堤亦能防患于未然,或可双策并行,因地制宜,只是不知朝中大臣能否摒弃私利,共商良策。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

    刘墉正专注抄录典籍,一旁的孙庶吉士不小心碰倒了墨砚,墨汁溅到刘墉的书页上。

    孙庶吉士惶恐道:“刘兄,都怪我毛手毛脚,这可如何是好?”刘墉摆摆手,“无妨,孙兄,不过些许墨渍,莫要挂怀。

    ”刘墉换纸重写。

     这时,传旨太监走进翰林院,尖声道:“皇上有旨,着刘墉、赵轩等几位庶吉士即刻前往御书房,皇上欲垂询经史之事。

    ”刘墉等人忙整衣敛容,随太监前往。

     御书房内,乾隆帝端坐在龙椅上。

    刘墉等人行大礼后,乾隆帝缓缓开口:“朕近日读《史记》,对其中商鞅变法之事颇为好奇,刘墉,你且说说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后世之影响。

    ”刘墉深吸一口气,镇定道:“陛下,商鞅变法于秦国而言,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其一统六国奠定根基。

    于后世,其变法之理念亦为诸多朝代改革之借鉴,虽商鞅结局悲惨,然其变法之功不可磨灭。

    ”乾隆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赞许。

     待从御书房退出,天色已晚。

    刘墉与赵轩相视而笑,赵轩道:“今日在皇上面前,刘兄应答如流,真让我佩服。

    ”刘墉笑道:“赵兄过奖,你我还需在这翰林院中多多磨砺,方不负皇上之恩,百姓之望。

    ”说罢,二人迎着暮色,向翰林院走去,身影渐渐融入那一片宁静之中。

     由于刘墉出色表现及认真谦和态度,此后不久,刘墉又兼任了编修之职。

    京城的翰林院,庭院深深,古柏参天。

    刘墉身着青衫,面庞清瘦,眼神却透着一股深邃与沉静,每日在这翰墨书香之地忙碌。

     这日,刘墉正于书斋中整理古籍,同窗好友王启前来,一脸笑意,“崇如兄,你这整日埋首书堆,可莫要累坏了身子。

    ”刘墉搁下手中书卷,起身相迎,“无妨,这些古籍中蕴含无尽智慧,整理之时,仿若与古之圣贤对话,亦是乐事。

    ” 二人坐定,小僮端来茶盏。

    王启轻啜香茗,叹道:“兄台如此勤勉,日后必成大器。

    只是这编修之事,枯燥繁琐,兄台当真毫无怨言?”刘墉微微一笑,“为朝廷整理典籍,传承文化,此乃重任,怎可心生抱怨。

    且在这其中,能精研学问,于我而言,已是幸事。

    ” 王启摇摇头,“兄台心怀大义,我自愧不如。

    只是近日听闻,朝堂之上党派纷争渐起,诸多事务皆受其扰。

    ”刘墉眉头微皱,“党派纷争,最易误国。

    我等身为编修,虽身处幕后,亦当秉持公正之心,不可卷入其中。

    ” 正说着,窗外传来一阵喧闹。

    刘墉与王启起身查看,只见几个小吏正为了一本珍贵典籍的存放之处争执不休。

    刘墉上前,轻声呵斥:“此乃翰林重地,尔等这般吵闹,成何体统。

    ”一老吏赶忙上前,满脸堆笑,“刘编修,非是我等有意吵闹,只是这本典籍甚是珍贵,关乎本朝文化传承,不知该妥善安放于何处。

    ” 刘墉接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