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边疆策义

关灯
    问之事孜孜不倦。

     一日,赵轩拉着刘墉在庭院角落,悄声道:“刘兄,听闻你向傅中堂所献准噶尔之策,已被皇上采纳,兄台之功,恐不久便有封赏。

    ” 刘墉摇头笑道:“赵兄莫要胡言,我不过尽臣子本分,为君分忧而已,岂敢居功。

    ”其神色淡然,毫无骄矜之态,尽显谦谦君子之风。

     数日后,乾隆让我传旨,因刘墉因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升任侍讲。

    刘墉接旨,诚惶诚恐,跟随我入宫谢恩。

     乾隆帝看着刘墉说道:“刘墉,朕知你才华出众,品德高尚。

    今升你为侍讲,望你日后能悉心为朕讲解经史,辅佐朕治国理政。

    ” 刘墉叩首道:“陛下隆恩,臣必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言辞恳切,声动殿宇。

     自升任侍讲后,刘墉更加忙碌。

    清晨,他便起身诵读典籍,精心准备讲解内容。

    每至御前讲经,他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将那晦涩难懂的经史之义如抽丝剥茧般细细道来,乾隆帝听得频频点头,眼中不时流露出赞赏之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日,刘墉讲完《孟子》,乾隆帝问道:“刘墉,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如何看待此说与朕之统治?” 刘墉思索片刻,回道:“陛下,孟子此说,意在提醒君主当以民为本。

    陛下心怀天下,轻徭薄赋,大兴水利,救济灾民,此皆为民之举。

    陛下之君威,建立于爱民如子之上,故而孟子之言,与陛下之治道,实则相辅相成。

    ” 乾隆帝微笑道:“刘墉,你果然善解朕意。

    ” 在翰林院中,刘墉与同僚相处亦甚为融洽。

    王启常向刘墉请教学问,刘墉皆耐心解答。

     “崇如兄,这《尚书》中诸多古奥文字,我实在难解,兄台可有妙法?”王启皱着眉头,满脸困惑。

     刘墉笑道:“王兄,读《尚书》需结合诸家注疏,且要明了当时之历史背景,方能领悟其中深意。

    我这儿有一些自己整理的笔记,你可拿去参考。

    ”说罢,便从案几上取出一叠厚厚的笔记递与王启,那笔记上字迹工整,密密麻麻写满了刘墉的研读心得。

     闲暇时,刘墉亦会与同僚们品茶论诗。

     “刘侍讲,近日新作一诗,还望兄台雅正。

    ”一位翰林递上诗稿,神色略带期待。

     刘墉接过,细细品读,“此诗意境颇高,然这几句韵律似可再斟酌。

    ”说罢,便与众人探讨起来,众人各抒己见,或论辞藻,或议意境,或商韵律,气氛热烈而融洽。

     刘墉在侍讲之位,不仅专注于学问,亦关注着朝堂大事与民生疾苦。

    他时常听闻各地奏报,或有水灾旱灾,或有贪腐之事,心中忧虑。

     一日,刘墉对赵轩叹道:“赵兄,如今朝堂之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诸多事务,皆关乎大清国运,你我身为臣子,当尽心力啊。

    ” 赵轩点头道:“刘兄所言极是,只愿陛下能洞悉一切,朝堂之上多些忠君爱国之士。

    ” 而此时,边疆准噶尔之事,亦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傅恒统筹全局,调兵遣将,筹备粮草物资。

    刘墉虽在京城,亦心系前线,他常与傅恒书信往来,提供一些自己对局势的见解与建议。

     傅恒在信中写道:“刘侍讲,你之谋略,于此次征伐大有裨益。

    如今大军已集,不日将出征,唯愿一战功成。

    ” 刘墉回信道:“傅中堂,大军出征,当以稳字为先,相机而动,不可冒进。

    且要留意敌军之诈降与偷袭,后方补给线亦要确保万无一失。

    ” 随着时间推移,出征之日渐近。

    京城百姓皆翘首以盼,盼大军凯旋。

    刘墉在翰林院中,望着远方天空,心中默默祈祷,愿大清之师旗开得胜,保边疆安宁,护百姓太平。

     在这紧张的筹备期间,刘墉在翰林院也没闲着。

    他除了日常的侍讲事务,还被乾隆帝指派参与编纂一部关于历代边疆治理的典籍。

    刘墉与其他几位翰林日夜忙碌,查阅资料,整理文献。

     一日,编纂过程中,一位翰林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