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诸城分家

关灯
    片刻的宁静。

     然而,好景不长。

    一场暴雨袭来,倾盆而下,仿佛天河决堤。

    雨水如注,淹没了不少田地。

    我们看着被水淹的庄稼,心急如焚,在田边来回踱步。

     “这可如何是好?这一年的收成算没了!”我望着那一片汪洋,愁容满面。

    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仿佛所有的希望都被这无情的雨水淹没。

     刘墉赶来安慰道:“莫急,大家一起想办法排水补种。

    ”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于是众人齐心协力,挖沟排水,补种新苗,总算减少了点损失。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家务事儿的处理和休整。

    我们三人还得踏上去江南及中原的路,去完成乾隆交代给我们还没有正式开始的工作。

     这一日,我们打点行装,套了一辆自家的马车,带上两匹快马。

    辞别李伯父子,在我的一声“驾——”的吆喝下,开始了新的征程。

     马车缓缓前行,车轮碾过泥泞的道路,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刘墉坐在车内,眉头微皱,似在思考着即将面临的任务。

     我赶着马车,付钰骑马跟在一旁。

    道路两旁的树木在风雨的洗礼后,显得有些凋零,落叶随着微风飘落在地。

     “此次江南之行,不知会遇到何种艰难险阻。

    ”付钰说道。

     刘墉微微叹了口气:“但皇命在身,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使命。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路上,三人沉默不语,气氛略显凝重。

     不知不觉,已到了一处小镇。

    镇口的茶摊前,刘墉示意停车休息。

     “咱们在此歇歇脚,打听打听江南的情况。

    ”刘墉说道。

     三人坐下,要了几杯茶。

     刚要端起茶杯喝茶,却听得一声“足下可是刘墉刘崇如?”说话的人带着一口江苏口音。

     我们抬头一看,一个书生打扮,年龄大概在六十岁左右的读书人看着刘墉。

     “正是在下,先生是?”刘墉反问道。

     “哈哈!闻听刘墉身材伟岸,相貌堂堂,果真不假,只是有点……”来人停了一下继续说道,“美中不足的只是有点罗锅。

    ” “我与先生素不相识,不知先生为何无缘无故地讥讽于我?”刘墉有点不高兴了。

     “哦——,在下郑燮便是,曾闻刘大人大比让贤,深得天下举子赞誉。

    老夫敬仰尔!”这个郑燮脸上带着一股让人难以捉摸的笑意。

     “哦——!原来是‘难得糊涂’的板桥老先生啊!失敬失敬!坐!”刘墉抱拳拱手施了一礼。

     这位是谁呢?不用我说,我想大伙已经猜到了。

    这位就是,为了自己一身能够流芳百世的清风傲骨,做了一辈子县令却不愿意升官、不愿意为更多百姓谋福祉的江南四君子之一的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的一生可算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一生,又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于人。

     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颇为严苛,家道已然中落。

    三岁时,生母的离去让他的世界缺失了一份温暖,而十四岁时,继母也撒手人寰,幸得乳母费氏如母亲般悉心照料,才让他的童年不至于太过孤苦。

    自幼,他便跟随父亲踏上求学之路,在书海之中努力汲取知识,十六岁时,师从陆种园学习填词,而后在康熙五十二年成功考取秀才,开启了他在知识领域的进阶之旅。

     时光流转,康熙六十一年,父亲的去世成为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为了生计,他前往扬州,从此开启了卖画生涯,在卖画的间隙,他还不忘游历四方,尽情领略世间的风土人情。

    之后,他在求学之路上继续奋进,雍正五年客居通州,并在扬州天宁寺潜心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雍正十年中得举人,又于乾隆元年高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这无疑是他仕途的光明起点。

     乾隆七年,郑板桥走入官场,出任范县县令。

    在任期间,他心系百姓,重视农桑之事,常常深入民间,去体察百姓的生活疾苦。

    乾隆十一年,他调任潍县。

    恰逢此地遭遇大饥荒,郑板桥毫不犹豫地开仓赈贷,还大兴工役以救灾民,由于他的善举与担当,让当地百姓非常感激。

     如今仍为山东莱州府潍县县令…… 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请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刘罗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