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驿站

关灯
    第229章驿站 两日后,沈错一行再次踏上征程。

     临行之前,“三斤”在与驻军喝酒套近乎时听到了一个陌生的词语,叫做“焦土政策”。

    那人话一说出口,酒便醒了一半,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传扬出去。

    本来,酒桌上的话都是说过就算的。

    但对方强调再三,反倒让“三斤”暗自留了心。

     如今,一行沿湘江北上,在靖港渡口下了船,坐在这繁华古镇的茶馆歇脚之时,“三斤”才说予老马几人听。

     几人谈论来讨论去均没个结果。

    沈错对军队的了解还没小庄多,自是插不上话,“三斤”便想着请教隔桌的曾先生。

     此时的曾先生正在向学生们介绍着靖港的由来:“据传唐代名将李靖李卫公在此驻军,这靖字便由此而来…”他见沈错几人投来询问的目光,便舍下学生,坐到了沈错一桌。

     “那是焦土抗战,坚壁清野。

    ”曾先生压低了声音道,“先前便有长官公开提倡过。

    其目的是让日寇即使占领了城镇,也得不到补给,延缓日寇的快速进攻。

    此计悲壮,破釜沉舟!” “长沙是军事重镇,其资源、粮食、工厂、铁路无一不重要。

    要是当真落入寇手,以战养战,后果不堪设想。

    ”曾先生面露作难之色,“破坏易,建设难!长沙为千年古城,若当真付之一炬,令人扼腕,更何况此举会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其中抉择实在两难。

    ” 沈错闻言心下暗想:难怪此事要保密。

    这风声一走漏,城中定是人人自危,自乱阵脚。

    可若不通告百姓,岂非城毁人亡,成了人间炼狱?唉…希望事到临头政府能妥善处理,不要走到玉石俱焚这一步。

     繁盛的靖港并未令沈错一行多流连几日。

    他们至此改水路为陆路,弃船西行去往宁乡,之后再转北取道益阳。

     由于担心日寇会自洞庭湖溯江包夹长沙,国军便在湘江流域布置了不少水雷。

    由靖港往北至洞庭水域便是雷区,继续沿湘江北上实在危险非常。

     舍近求远,实属无奈。

     而明清时期为连接长沙府与常德府、辰州府的联系。

    由长沙至益阳的陆路被纳入驿路范围,方便官文传递、官员赴任以及军队调度。

    民国之后,虽历经驿点裁撤,驿道荒废,官道变为商道,但整体衰而未废,形骸犹存。

    加之沿途不少驿站还能遮风避雨。

    以此入常德也算明智之举。

     踏入益阳境内,一行人被一道关卡拦下。

    一队士兵检查了师生们的证件,询问了进入益阳的目的,就连老马四人掏出士兵证也没能免下盘问。

    反是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