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关灯
    汉王远远看了城楼上乱作一团的众人,心中不觉有些发闷,于是三两步便挤出了人群。

    他如来时一般策马而行,半途想起来便绕道城西,特意经过了慕容府所在的群贤坊。

    却是没有进去,只远远望见了慕容府的匾额便掉转辔头依旧回大明宫去了。

     云绛并不知道汉王一早便出了门,此时见他从宫外进来大是奇怪。

    她一边忙着服侍汉王更换朝服,一边口中道:[原来殿下今日这么早就去骑马了?听说那赵公子昨晚在殿外等了整整一宿呢,这会却不见人影了。

    ] 汉王微微一怔,淡然道:[他……已经走了。

    ] [哦,走了也好,晚秋姑姑还说要亲自去请他回去呢。

    ]云绛将换下的衣物收在一处,听到难缠的赵无忌终于走了不犹松了一口气。

    她忽然一拍脑袋,想起了什么来,忙道:[殿下还没用膳吧?还有一会才到上朝的时候,婢子这就去准备!]说着屈膝一礼,急急忙忙下去备膳了,也全然不顾主子此刻是否真的有胃口。

     自从太子被废黜定罪,近来兴庆宫早朝中群臣议事无一日不谈及重新立储一事,年长的皇嗣中庆王,汉王与忠王均是大热的人选。

    然而不知是谁提了一句庆王大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而同时大婚的废太子却早已有了三子两女。

    各种传言接踵而来,均是暗指庆王独好男宠,与正妃及几名御赐的侧妃实则空有夫妇之名。

    李隆基不喜此等谣言有损皇家声誉,方要下旨肃清源头,却是庆王抢先一步上书自请迁往封地。

    且不论谣言有几分真假,庆王无心储君之位却是明白无疑的。

    李隆基见庆王年长,也着实没有相留的理由,于是颁旨许可,月内庆王便可举家自由前往封地。

     不久庆王果然离去,留下的汉王与忠王便被理所当然地当成了竞争对手。

    两人文治武功,德行操守无一不被拿来作为衡量准则。

    十余年前李隆基曾有立汉王为皇太子之意,最终因为汉王生母不详难以服众故而放弃。

    然而此番比较之下仍是汉王鹤立鸡群,忠王虽是八面玲珑之人素来也颇受赞誉,只可惜才智武功与汉王相比还是差了一截,更不用说其余二十多位庸庸碌碌的皇子,差了二位皇兄好几条朱雀大街。

     若非此时青海国恰有使臣到达长安,将朝议主题由册封储君暂且转移到了和亲上面,汉王恐怕已经耐不住性子,干脆当着满朝文武之面直接奏明李隆基自己早有出尘之心了。

     这一日汉王立于东首,见到那一身戎装的鲜卑武将缓缓步入勤政殿中,心中不禁惊喜起来,只因那青海国使臣不是别人,却是慕容承。

    然而乍见故人自然是高兴的,汉王不经意间嘴角微微带了笑,看着慕容承步履矫健翩然走上了殿前。

    一别经年,原来慕容承已经长成一个威风凛凛的高大青年。

    许是着了一身玄铁铠甲的缘故,随着身形移动直透着一股英武肃杀之气,只有一张俊秀无伦的脸上依稀还是旧时轮廓。

     慕容承一眼望去便看到了站在一众皇子之中的汉王,颔首示意。

    他向李隆基行礼站定之后呈上了青海国可汗的婚书。

    原来青海国自知势单力薄,终究不能独力驱除吐蕃,只得再次向李隆基求助。

    先前的和亲使者慕容承之母义城县主亡故后按理李唐无须再向青海国援手,当年伏俟城一役唐军撤走其实也不能算是李隆基临阵毁约。

    如今青海国可汗为了再向大唐借兵,只得放低身段请求两国再次和亲。

     李隆基收下了婚书,答应认真考虑,又好言劝慰了慕容承一番。

    无论如何,慕容承不同旁人,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