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雄图霸业刘彻

关灯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逝,未央宫沉浸在一片肃穆哀伤之中。

    年仅16岁的刘彻,身着素白丧服,眼神却透着坚毅与憧憬,登上了大汉皇位。

    灵堂内外,大臣们交头接耳,揣测着新帝的治国方向。

     刘彻深知,窦太后权势如日中天,她对黄老之术的执着,与自己以儒术革新的志向格格不入,成为横亘眼前的巨大阻碍。

     初登大宝,刘彻便急于施展抱负。

    他将赵绾、王臧等儒臣招致麾下,在未央宫的偏殿内,君臣几人围坐,商讨建明堂、行封禅等大典事宜。

     刘彻目光灼灼,率先开口:“如今大汉国力渐盛,朕欲通过建明堂、行封禅,昭告天下大汉的文治武功,彰显我朝顺应天命,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赵绾立刻起身,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举正合时宜,可让百姓明礼义,使四方蛮夷敬畏,实乃弘扬大汉国威的良策。

    ” 王臧也附和道:“陛下,儒家之道,能让万民归心,国家昌盛,此等大典,定能开启我大汉盛世。

    ”刘彻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然而,消息很快传入窦太后耳中。

    她在长乐宫中大发雷霆,即刻召刘彻前来。

    殿内气氛压抑,窦太后怒目而视:“彻儿,你刚登基,便听信那些儒生的馊主意,妄图更改祖宗成法。

    黄老之术,让大汉休养生息,历经数代积累才有今日之局面,你怎能轻易摒弃?” 刘彻赶忙跪地,恭敬却坚定地回答:“皇祖母,时代不同了,如今大汉需要积极进取,以儒术治国,方能长治久安。

    ” 窦太后拍案而起:“大胆!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治国理政!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此事休要再提!” 刘彻心中愤懑,却只能低头应道:“孙儿谨遵皇祖母教诲。

    ” 不久,窦太后以蛊惑君心之名,将赵绾、王臧下狱。

    狱中,赵绾神情黯然,对王臧说:“我们一心为陛下,为大汉,推行儒术,革新政治,没想到却落得如此下场。

    ” 王臧长叹一声,无奈道:“只怪我们低估了阻力,陛下如今也无能为力,只盼日后陛下能有机会实现抱负。

    ”说罢,两人相对而泣,最终含恨自杀。

     刘彻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却只能默默蛰伏,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薨逝。

    刘彻在太后葬礼上,表面悲痛万分,内心却暗喜亲政时机已到。

     葬礼结束后,他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国事。

    刘彻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说:“如今诸侯势力膨胀,在封地内肆意妄为,无视朝廷诏令,严重威胁我大汉江山。

    朕欲采取措施削弱诸侯,众卿有何良策?” 主父偃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策,名为推恩令。

    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这些列侯归郡统辖。

    如此,诸侯封地越分越小,势力自然削弱,且他们子弟皆感恩陛下,可谓一举两得。

    ” 刘彻听后,眼前一亮,点头称赞:“此计甚妙!既能削弱诸侯,又能彰显朕之仁德。

    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汲黯面露担忧,进谏道:“陛下,此策虽好,但诸侯向来骄横,恐会心生怨恨,起兵反抗,还望陛下三思。

    ” 刘彻神色坚定,目光扫视群臣:“朕意已决!若不除此隐患,大汉永无宁日。

    朕已做好万全准备,若诸侯敢反叛,定要他们有来无回!”于是,推恩令正式颁布。

     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刘彻决定设立十三州部刺史。

    朝堂上,他对大臣们说:“地方官吏的治理关乎百姓福祉,朕欲设刺史巡查各州郡,各位爱卿可推荐合适人选。

    ” 大臣们纷纷举荐贤能之士。

    人选确定后,刘彻在宣室殿召见这些即将赴任的刺史。

    他一脸严肃地训诫道:“你们身负重任,此去各州郡,要明察秋毫,将地方官吏的所作所为如实奏报。

    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为准则,对那些鱼肉百姓、贪污腐败之徒,绝不姑息迁就。

    朕赋予你们监察大权,你们务必兢兢业业,为朕守护好这大汉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