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齐国宰相管仲

关灯
    管仲与鲍叔牙年少时便结下了深厚情谊。

    他们一同经商,管仲家中贫寒,每次分财利时,他总是多拿一些。

    旁人见状,多有闲言碎语,鲍叔牙却只是笑笑,对众人说道:“管仲非贪,实因家贫,需多些财货奉养母亲。

    ” 管仲也曾心怀壮志,三次踏入仕途,却又三次被逐。

    第一次出仕,他在一个小官署任职,因试图改革一些陈腐的规章,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被诬陷贪污而遭驱逐。

     管仲心中愤懑,对鲍叔牙叹道:“吾之变革,意在强国,奈何遭此诬陷。

    ” 鲍叔牙宽慰他:“莫急,此乃小挫,兄之才华迟早必显。

    ” 第二次任职于一贵族门下,他提出的强军之策被视为过于激进,未被采纳还被排挤。

     他无奈地对鲍叔牙讲:“吾之良策,竟无人能识。

    ” 鲍叔牙则回应:“时人愚钝,兄勿灰心。

    ” 第三次进入朝堂为官,又因齐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无辜受累而被罢黜。

    失落与挫败如影随形,可鲍叔牙始终坚信管仲的才华,安慰他这不过是时运未到。

     战场上,管仲的表现也令人费解,他多次临阵退缩。

    但鲍叔牙理解他的苦衷,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当旁人质疑管仲时,鲍叔牙便说:“管仲家中有老母,其为尽孝,不得不如此,并非怯懦。

    ” 后来,齐国局势动荡,公子纠与公子小白成为王位的有力竞争者,管仲与鲍叔牙出于各自的忠诚与抱负,分别辅佐二人。

     彼时的齐国,在齐襄公的荒淫无道统治下,朝堂乌烟瘴气,民间怨声载道。

     齐襄公与妹妹文姜的不伦之恋,成为街头巷尾的丑闻,也引发了诸多祸端。

    齐国大夫们人人自危,国家的根基在这混乱中逐渐动摇。

     终于,齐襄公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弑杀,齐国瞬间陷入了权力的真空。

    公子纠在鲁国的支持下,公子小白在莒国的护送下,皆马不停蹄地赶回齐国,欲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王位。

     管仲为了公子纠能顺利登上王位,精心策划了一场埋伏。

    在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公子小白的车队缓缓而来。

    管仲瞅准时机,弯弓搭箭,利箭如闪电般射向公子小白。

    只见公子小白惨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中。

     管仲以为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匆匆离去,还对下属说道:“公子小白已除,公子纠继位在望。

    ”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公子小白机智过人,那看似致命的一箭,只是射中了他的衣钩。

    公子小白强忍疼痛,装死骗过了管仲,随后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齐国。

     当管仲还在护送公子纠慢悠悠地赶路时,公子小白已经在齐国臣民的欢呼声中登上了王位,成为了威名赫赫的齐桓公。

     齐桓公初登大位,欲任命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却连连摇头,他向齐桓公力荐管仲,言辞恳切地讲述管仲的治国之才:“君上,管仲之才,胜我十倍,若欲成大业,非管仲不可。

    ” 齐桓公心生疑虑,毕竟管仲曾是自己的对头,还险些取了自己的性命,便皱眉问道:“他曾欲害我,怎可重用?” 鲍叔牙急忙解释:“君上,彼时各为其主,管仲忠心可嘉,且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他辅佐,齐国必兴。

    ” 齐桓公沉思良久,终被说动。

    于是,齐国以归还鲁国在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为条件,要求鲁国交出管仲。

     管仲被囚于囚车之中,从鲁国缓缓驶向齐国。

    一路上,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迷茫,又有对施展抱负的渴望。

    当他抵达齐国边境时,齐桓公早已率众人等候多时。

     齐桓公亲自为管仲打开囚车,二人目光交汇,那一刻,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彼此间传递。

     随后,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齐桓公问道:“仲父,今齐国内忧外患,当如何是好?” 管仲从容作答:“君上,当整饬内政,改革军制,发展经济,外结诸侯,尊王攘夷。

    ” 齐桓公又问:“此策若行,需时几何?”管仲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