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狼烟犬雾皇帝迷眼 青梅竹马太孙怡情(3)

关灯
    建文年间修《太祖实录》,他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纂官。

    吏部奉旨考核史馆儒士,看了士奇的策论,大为惊讶,认定他是个经邦济世之才,遂奏为第一,升为七品官员。

    永乐即位,改为编修,和解缙、杨荣等一起入阁,参与机枢,再任太子府的谕德。

     杨士奇奉职恭慎,为人宽厚,阅历丰广,长于言辞,皇上跟前善于应对,和杨荣一样,常常有四两拨千斤的妙语;他在私宅从不言及半句公事,虽至亲至厚也休想从他嘴中得到些许朝廷讯息。

    别人一些小过,能掩也就掩了,这一点又和夏原吉很像,兼有了夏宽宏,很受皇上和同僚喜欢。

     永乐天性脾气暴躁,但在杨士奇面前却从未发过,士奇的几句话就会让皇上转怒为喜。

    今天是个例外,永乐尚未惩罚太子,迁怒于辅臣势所必然。

    而被抓的辅臣中,只有这个杨士奇值得他去发泄、值得他去骂,他对别人似乎都不屑一顾,包括那个“立于高岗的黄淮”。

    所以,他在皇宫单独“御审”了杨士奇,去了囚服,一身平装,暗含了赦免的意思,就是想听听他的真心话。

    毕竟,他离开南京一年多了,虽有各种折子和锦衣卫在不断递送着那里的大事小情,他一概认为或可是一面之词,因为,锦衣卫纪纲的胡作非为也零零碎碎地传到了他的耳中。

     “皇上,”杨士奇压低声音,极端痛苦,“群丐乱淫之事皇太子于发生次日晨即作出决断,立即收审群丐和孝陵卫当值官军。

    但作案人早有预谋,比朝廷动作快得多,当值官军一夜间全部去向不明,多日后竟在江边下游一处浅滩上发现了他们的尸体,也有几具被水冲走了。

    皇太子羞愤交加,痛不欲生,臣等反复解劝,才略好一些。

    后来一个侥幸脱逃的当值小军官因遭追杀无处躲藏,深夜潜到应天府,府尹顾佐听罢叙述,深感事态重大,便将此人悄悄藏于府内,禀奏皇太子。

    因事涉皇家骨肉,故臣等和太子商度,宁担皇上责罚,也要将此事搁置,不再穷追……” 永乐往殿内扫了一眼,见黄俨和几个宫女在远处垂手侍立,摆了一下手,几人都退下了:“说下去。

    ” “臣说了,不再穷追。

    ”“胆敢抗旨?”“臣、臣实在难死了!臣不惧死,只是不愿拂了太子和陛下的亲亲之情啊!”说罢,涕泪交加,“扑通”一下又跪在地上。

    杨士奇故作犹疑,耍了一个欲擒故纵的小花招,让皇上逼他把内情说出来。

    十几年了,永乐眼中的杨士奇谈笑风生,妙言妙语,从未见他如此狼狈,额上虽不淌血了,但红糊糊一片,甚不雅观。

     永乐早动了恻隐之心,无奈也无力地说道:“有什么隐情只管讲来,朕恕你无罪。

    ”杨士奇故作姿态,辗转再三,极不情愿的样子,为保住皇太子,为伸张正义,维护公理,也只能这样。

    他低声哽咽:“五城兵马司巡夜官军偶然间抓了一个纵火的人,审下去,竟是汉府护卫百户指使;臣方才说的那个夜潜应天府的人,佐证了假传皇太子令旨带群丐进入孝陵的是汉府小太监苟三……” “住嘴!”永乐吼了一声。

    他想起了前几年病中的汉王,五大三粗的人,脸色蜡白,霜打了一样,是那样可怜。

    他记起了运送皇后灵柩的高煦,正气凛然。

    一个粗人,喜怒全形于色,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