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关灯
    对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农民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着手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这一工作后来发展成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创作中的民族色彩更加明显。

    另外,还接触并熟悉了德彪西、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不同风格类型的创作,从中得到不少启迪。

    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成熟期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粗野的快板》(1910)、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蹈组曲》(1923)、第三至第六《弦乐四重奏》(1927、1928、1934、1939)、第一与第二《钢琴协奏曲》(1926、1931)、《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8)、《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曲》(1936)、《两架钢琴与打击乐器的奏鸣曲》(1937)。

    1940年,由于受纳粹势力的迫害,不得不携妻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职,从事教学与研究。

    晚期的重要作品有《弦乐嬉游曲》(1939)、《乐队协奏曲》(1943)和《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

    巴托克成熟期的创作,既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活力,又充满浓郁的匈牙利民族特色。

    晚期作品个人风格更为鲜明,这就使作曲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现代音乐史上占据了一席独特的地位。

    (孙国忠) skbshge 希曼诺夫斯基 希曼诺夫斯基(KarolSzymanowski,18821937)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活动家。

    出生于乌克兰的季莫舍夫卡。

    童年向父亲学音乐,以后从苏联钢琴家涅高兹学习。

    1901年入华沙音乐学院,成为诺斯科夫斯基的学生。

    19061908年住在德国和意大利,举行了很多音乐会。

    19121914年旅居维也纳,游览了意大利、英国、阿尔及尔和突尼斯。

    接触到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瓦格纳的乐剧、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马勒的交响曲、德彪西的歌剧《佩里阿斯和梅丽桑德》。

    19141919年间,每年的夏天在季莫舍夫卡和基辅度过,同时多次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自己的作品音乐会。

    1919年住在里沃夫,年底迁居华沙。

    20年代初的几年中,在利物浦、伦敦、纽约和巴黎等地多次举行音乐会,在波兰的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述法国作曲家的创作。

    19261929年间任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和院长。

    19281929年为治病去奥地利。

    19301933年再度出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

    在他晚年,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举行了一系列的旅行音乐会,演奏自己的作品。

    希曼诺夫斯基是波兰现代民族作曲乐派的创始人。

    他经历了复杂、矛盾的创作发展道路,受过肖邦、斯克里亚宾(早期)、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特别是印象主义作曲家的影响。

    希曼诺夫斯基无法摆脱和表现主义以及无调性音乐创作的联系。

    他曾醉心于斯特拉文斯基,但是在最后一个创作阶段(19211935),他转向了波兰的民间创作,加强了和波兰民间文化、艺术的联系,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最成熟的创作,如芭蕾舞剧《哈尔纳西》、《库尔皮歌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等。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歌剧《哈吉特》(1913)、《罗杰王》(1926),芭蕾舞剧《曼陀罗》(1920),清唱剧《圣母悼歌》(1926),三部康塔塔,四部交响曲(第三部名为《夜之歌》,1916);交响诗《莎乐美》(1907),音乐会序曲(1905,其中可看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两部弦乐四重奏(1917,1927),钢琴三重奏(1904),小提琴曲《神话》(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