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关灯
小
中
大
罗斯科
罗斯科(MarkRothko,19031970)
美国画家。
生于俄国拉脱维亚。
1913年随家人迁居美国。
1921192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
1925年开始转向绘画,曾在艺术学生联盟随马克·韦伯学习一段时期。
1933年在当代艺术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35年参与了“十人画会”的筹办。
他是1948年成立的“艺术家主题学校”的创始者之一。
40年代前期,他的绘画表现出抽象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如水彩画《洗礼的场面》,作品中有类似戈尔基、巴泽蒂斯、米罗作品中的生物形体。
在罗斯科的作品中,“悲剧的和超时间的”主题始终贯穿于他整个作品中,从早期的对原始模型意象的追求和后期的非常浓郁的宗教气息绘画中,都展示了罗斯科独特的抽象语言。
1948年后,他创立了一个罗斯科式的程式,即一个巨大的宽阔空间,一系列的长方形色块用稀薄的液体分两至三次刷成。
模糊的边沿线,浮动的彩色团块像是在海洋中漂浮。
他的绘画展现的是一种纯粹的色块美感,画面是精致和单纯的,充分体现了罗斯科注重冥想的特点。
罗斯科作品通常是巨型的。
他认为:“我绘制巨幅画是因为我需要创造一个亲切的环境。
一张巨幅画是一个直接的记录,它带你进入它里面。
”他常用稀释过的油画颜料作画,把画布像水彩纸那样多次染色,以增加画面连绵不断的浮云般效果,并产生出运动感和纵深感。
50年代后,色彩转向郁闷,飘浮在空间的长方形已失去明亮的色彩,开始向深沉、悲剧式的色调发展,如《红·棕·黑》、《红色上的赭色和红色》,画面的调子是低沉的,几乎没有光的折射,光像是在一个静止的空间中被固定,这在60年代,他为哈佛大学和休斯敦的圣托马斯小教堂所画的壁画中得到了展现。
这些最后的制作全是大型的,填满整个空间墙壁的单色绘画,在持续的、几乎无变化的红褐色、黑色、蓝紫色中,有一种墓碑式的**,没有主题,没有形状,没有内部联系,自我意识在这里彻底的被抽走,整个世界只留下一个神秘的太虚,使人在面对这片深冥的海洋时,不再感觉到自身的存在。
罗斯科的作品,以往在美国国内外所有纽约画派的展览中都有展出。
(徐虹) skbshge 康奈尔 康奈尔(JosephCornell,19031972) 美国雕塑家。
生于纽约。
靠自学成才。
1932年在纽约朱利昂·利维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览。
1959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奖。
1966年在帕斯顿博物馆、1967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人创作回顾展览。
1968年在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获奖。
他的第一批实验性的拼贴作品受恩斯特的影响。
30年代中期,他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盒子形式的作品,即在一个简单的盒子正面镶上玻璃,里面别具匠心地安置各种东西。
他喜欢挑选如水晶酒杯的碎片、亮晶晶的小宝石以及照片、地图等作材料,用来创造一个类似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世界。
1942年创作的构成作品《美狄奇立刨床》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作品以16世纪的画家莫罗尼的一幅肖像埃斯特家族的一位少年王子》为主体,采用立体主义、几何抽象以及从电影那里学来的多次重叠影像等手法创作而成,展示了一种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意,呈现出一种诗意联想的微观宇宙。
在40至50年代,先后创造了受蒙德里安影响的三度立体的新造型主义的构成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很广,表现的范围几乎涉及西方世界大多数艺术和文学领域,具有普遍的感染力。
但他本人却深居简出,不喜社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才在美国出名。
(朱国荣) skbshge 戈特利布 戈特利布(AdolphGottlieb,19031974) 美国画家。
生于纽约。
1920年在艺术学生联盟接受初期教育。
19211922年游历
生于俄国拉脱维亚。
1913年随家人迁居美国。
19211923年就读于耶鲁大学。
1925年开始转向绘画,曾在艺术学生联盟随马克·韦伯学习一段时期。
1933年在当代艺术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35年参与了“十人画会”的筹办。
他是1948年成立的“艺术家主题学校”的创始者之一。
40年代前期,他的绘画表现出抽象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如水彩画《洗礼的场面》,作品中有类似戈尔基、巴泽蒂斯、米罗作品中的生物形体。
在罗斯科的作品中,“悲剧的和超时间的”主题始终贯穿于他整个作品中,从早期的对原始模型意象的追求和后期的非常浓郁的宗教气息绘画中,都展示了罗斯科独特的抽象语言。
1948年后,他创立了一个罗斯科式的程式,即一个巨大的宽阔空间,一系列的长方形色块用稀薄的液体分两至三次刷成。
模糊的边沿线,浮动的彩色团块像是在海洋中漂浮。
他的绘画展现的是一种纯粹的色块美感,画面是精致和单纯的,充分体现了罗斯科注重冥想的特点。
罗斯科作品通常是巨型的。
他认为:“我绘制巨幅画是因为我需要创造一个亲切的环境。
一张巨幅画是一个直接的记录,它带你进入它里面。
”他常用稀释过的油画颜料作画,把画布像水彩纸那样多次染色,以增加画面连绵不断的浮云般效果,并产生出运动感和纵深感。
50年代后,色彩转向郁闷,飘浮在空间的长方形已失去明亮的色彩,开始向深沉、悲剧式的色调发展,如《红·棕·黑》、《红色上的赭色和红色》,画面的调子是低沉的,几乎没有光的折射,光像是在一个静止的空间中被固定,这在60年代,他为哈佛大学和休斯敦的圣托马斯小教堂所画的壁画中得到了展现。
这些最后的制作全是大型的,填满整个空间墙壁的单色绘画,在持续的、几乎无变化的红褐色、黑色、蓝紫色中,有一种墓碑式的**,没有主题,没有形状,没有内部联系,自我意识在这里彻底的被抽走,整个世界只留下一个神秘的太虚,使人在面对这片深冥的海洋时,不再感觉到自身的存在。
罗斯科的作品,以往在美国国内外所有纽约画派的展览中都有展出。
(徐虹) skbshge 康奈尔 康奈尔(JosephCornell,19031972) 美国雕塑家。
生于纽约。
靠自学成才。
1932年在纽约朱利昂·利维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览。
1959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奖。
1966年在帕斯顿博物馆、1967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人创作回顾展览。
1968年在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获奖。
他的第一批实验性的拼贴作品受恩斯特的影响。
30年代中期,他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盒子形式的作品,即在一个简单的盒子正面镶上玻璃,里面别具匠心地安置各种东西。
他喜欢挑选如水晶酒杯的碎片、亮晶晶的小宝石以及照片、地图等作材料,用来创造一个类似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世界。
1942年创作的构成作品《美狄奇立刨床》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作品以16世纪的画家莫罗尼的一幅肖像埃斯特家族的一位少年王子》为主体,采用立体主义、几何抽象以及从电影那里学来的多次重叠影像等手法创作而成,展示了一种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意,呈现出一种诗意联想的微观宇宙。
在40至50年代,先后创造了受蒙德里安影响的三度立体的新造型主义的构成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很广,表现的范围几乎涉及西方世界大多数艺术和文学领域,具有普遍的感染力。
但他本人却深居简出,不喜社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才在美国出名。
(朱国荣) skbshge 戈特利布 戈特利布(AdolphGottlieb,19031974) 美国画家。
生于纽约。
1920年在艺术学生联盟接受初期教育。
19211922年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