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关灯
    院深造,其诗歌新颖独特,别具一格。

    1909年赴瑞士写生,遇见克利,并同其他艺术家一起建立现代艺术家联盟。

    1912年返回德国,参加慕尼黑第二次青骑士展览会,与康定斯基和德劳内会面。

    1914年到科隆,与恩斯特会面,同年重返巴黎,结识了毕加索、莫迪利阿尼、阿波利奈尔和雅各布。

    1915年在苏黎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陶贝尔一起尝试将抽象艺术应用到浮雕、构成和拼贴中去。

    次年,参与达达主义创始活动。

    1919至1920年同恩斯特一起在科隆参加达达派画家的展览,1925年同画家利西茨基一起出版先锋派文集《艺术的主义》。

    1926年定居巴黎附近的默安,同年和法国作家布列东一起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

    1930年加入“圆与方”抽象派艺术团体,次年又加入“抽象创造”小组。

    1942年回到苏黎世。

    1949年在美国发表《我的道路》,并为哈佛大学创作壁浮雕。

    1952年访问意大利和希腊,出版《梦想与设计》。

    1953至1954年为加拉加斯的大学中心作壁浮雕《云中牧羊人》,1958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作巨型铜浮雕,同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他的大型个人创作回顾展。

    他的创作常常来自直觉,把线条胡乱地画在纸上,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形象,沿轮廓在薄木板上锯下来,木浮雕《躯干·肚脐》(1920)以一块提琴形状的木板表示躯干,在下部打了一个圆洞,作为肚脐,浮雕底板也锯出躯干的形状,加以重复,作品强调了曲线的轮廓和明亮的纯色。

    从30年代初起,他开始搞圆雕,把体量作为雕塑的主要因素,以对抗把空间作为雕塑要素的构成主义,并创造出一种偶然和可以拆离的形式,青铜作品《头和三个恼人的物体》(1930)是在一个巨大的有生物形态的体量上面放置了三个不同形状的抽象的小物体。

    这种具有生物形态的雕塑使人产生生长、变形、梦想和沉静的感觉。

    “有机性”始终成为他一生中作品最重要的特征。

    他拒绝使用“抽象”一词来称呼自己的作品,而宁愿称它们为“实体”。

    (朱国荣) skbshge 迪尚 迪尚(MarcelDuchamp,18871968) 法国画家。

    生于诺曼底的布兰维尔。

    从小喜欢美术,十五岁时已能熟练地掌握绘画技巧。

    他曾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学画,早期的画风受塞尚的影响。

    1911年,他宣称要对传统绘画题材进行改革,他将自己思维能力置身于任何有纲领的艺术运动之外,开始热衷于机器和活动中的形体。

    作品《下楼梯的裸女》参加独立沙龙展,受到立体主义的异议和攻击。

    1913年这幅画在纽约军械库展览会上展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使他成了公众注意的人物,并使他一举成名。

    1913年,他的作品变得日益怪异狂想,有时还描绘一些奇特无用的机器,如《巧克力研磨机Ⅰ号》。

    1915年他到达纽约时,对美国的“机器文明”很感兴趣,并且创造出20世纪雕塑的两项重要革新:活动雕塑、现成物体。

    他讽刺性地把一些日常用品装配成画,像梳子、铁锹和自行车轮子等等,作品有《泉》、《自行车车轮》等。

    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20年代早期。

    他采用这两种形式,导致了后来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活动雕塑、废品雕塑、波普艺术的发展。

     不久,他与毕卡比亚等人合办了《391》评论杂志。

    1920年,与德赖尔一起在纽约创立了重要的“无名社”,同年展出了《有胡须的蒙娜丽莎》。

    1923年以后,他兴趣转向光学理论的试验,还常常参加超现实主义展览会和出版物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