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关灯
    skbshge 勋伯格 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18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

    生于维也纳。

    八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又学过大提琴,不久又尝试作曲。

    十六岁丧父,为养家活口到一家银行任办事员,但业余继续作曲。

    二十岁时结识作曲家亚历山大·冯·采姆林斯基,从其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这就是作曲家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并经其介绍进入了维也纳的艺术音乐圈子。

    1899年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接着又相继完成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19021903)、《第一弦乐四重奏》(19041905)、《室内交响曲》(1906)、《第二弦乐四重奏》(19071908)和大型清唱剧《古列之歌》(19011911)。

    这一阶段的作品继续发展了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1908年前后进入了“表现主义”风格时期,创作技法上以自由无调性为特色,主要作品有《钢琴曲三首》(1909)、歌曲集《空中花园篇》(19071909)、《管弦曲五首》(1909)、独角歌剧《期望》(1909)、独幕歌剧《幸运之手》(1913)、《六首钢琴小曲》(1911)和为一个“诵唱”声部与小型室内乐队而作的《月光下的彼埃罗》(1912)。

    这些作品表明作曲家已完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无调性音乐的产生首次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以大小调为主体的音乐思维传统。

    这一时期除作曲外,还开始了音乐教学活动,最杰出的两个学生是贝尔格和韦伯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

    1917年从军队复员。

    1921年前后确立了“十二音作曲法”体系,形成本世纪西方音乐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代表作有:《五首钢琴小曲》(1923)、《钢琴组曲》(1923)、《小夜曲》(1923)、《管乐五重奏》(1924)、《第三弦乐四重奏》(1927)和《乐队变奏曲》(19271928)。

    人们开始把他与贝尔格和韦伯恩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1925年起还担任了柏林艺术学院的作曲教授。

    纳粹上台后受到排斥,于1933年移居美国,先在波士顿马尔肯音乐学院任教,1934年起定居洛杉矶,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作曲教授,直到去世。

    后期的主要作品有:《G大调弦乐队组曲》(1935)、《小提琴协奏曲》(1936)、《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室内交响曲第二号》(1939),为朗诵者、弦乐队和钢琴而作的《拿破仑颂》(1942)、《钢琴协奏曲》(1942)、《弦乐三重奏》(1946),为朗诵者、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华沙幸存者》(1947)和歌剧《摩西与亚伦》(未完成)。

    作品的风格比较多样,既有十二音技巧的,也有重新回归调性的,较多的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

     除创作、教学外,他还撰写了许多音乐论文,积极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与音乐思想,并对西方音乐史的前辈艺术家及同时代的作曲家进行了评述,这些论文大都编入文集《风格与思想》。

    为显示自己并未背离传统,他撰写了有关传统的作曲理论著作,有《作曲基本原理》、《和声学》与《和声的结构功能》。

    (孙国忠) skbshge 艾夫斯 艾夫斯(CharlesIves,18741954) 美国作曲家。

    生于康涅狄克州。

    十三岁即成为教堂管风琴师。

    二十岁进耶鲁大学随巴克尔学作曲。

    在当大学生的时候他写了《第一交响曲》,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

    后来一面作曲,一面做生意,二十年后以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经纪人而闻名。

    1918年因心脏病停止写作。

    他的音乐扎根于新英格兰的传统与哲学之中,经常引用赞美诗或流行歌曲音调作为旋律。

    同时,他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