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关灯
小
中
大
二、音乐创作。
柯达依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同时,音乐的创作技法也较新颖,富有现代气息。
主要作品有歌剧《哈里·雅诺什》(1926);合唱曲《匈牙利诗篇》(1923)、《小弥撒曲》(1945);乐队曲《玛罗谢克舞曲》(1930)、《加兰塔舞曲》(1933)、《孔雀变奏曲》(1939)、《乐队协奏曲》(1943)和《中提琴协奏曲》(1947);室内乐有两部弦乐四重奏(1908、1917)、弦乐三重奏《小夜曲》(19191920)及众多钢琴曲和歌曲。
三、音乐基础教育研究。
一生大力提倡国民音乐教育的开展,致力于儿童音乐智力的开发,倡导了一种既适应民间音乐又可用于现代派作品的视唱方法,并写作了大量专门的视唱练习曲。
其音乐基础教育的方法独具特点,被称为“柯达依体系”,得到欧美许多国家的重视并被推广采用。
(孙国忠) skbshge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生于奥拉宁包姆。
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律,1905年毕业。
在校期间曾花了大量课余时间钻研音乐,并从1903年起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学习作曲。
早年的作品《第一交响曲》(1908)、《焰火》(1908)等表现出对印象主义的浓厚兴趣。
1910年起主要在巴黎从事音乐创作活动。
当时在巴黎成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佳吉列夫请斯特拉文斯基根据《火鸟》的故事创作芭蕾舞剧。
该剧的演出成功,使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
接着他又为该舞团创作了《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等作品。
这些作品背离了音乐的传统,采用不规则的原始节奏和不谐和音。
这成了现代音乐的一个鲜明标志。
他本人也成为先锋派音乐的领袖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迁居瑞士。
20年代创作了几部以俄罗斯民族音乐旋律为主体的作品,如芭蕾《婚礼》(1917)、歌剧《玛弗拉》(1922)等。
作品的风格表现为简洁的新古典主义。
1934年入法国籍,定居法国后,写了一系列既有18世纪音乐精神,又渗入了20世纪和声和节奏风味的作品,如钢琴与乐队《随想曲》(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1)、芭蕾《众神领袖阿波罗》(1928)、C大调交响曲(1938)等。
1939年移居美国,1945年入美国籍。
此后他开始注意序列主义音乐,并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现代派手法的新的兴趣,如歌剧《浪子历程》(1951)、歌唱与乐队《圣歌》(1956)和《特雷尼》(1958)、芭蕾《竞赛》(1958)、钢琴与乐队《乐章》(1959)等。
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孕育了20世纪一代音乐的新风。
从现象上看,他在创作上似乎每隔几年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只是表面的改变。
他能熟练地运用几百年来的各种音乐的技巧与风格,而这中间,注重节奏可以看作是他不变的一个创作特点。
无论简单的音乐(如《婚礼》),还是复杂的音乐(如《春之祭》
柯达依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同时,音乐的创作技法也较新颖,富有现代气息。
主要作品有歌剧《哈里·雅诺什》(1926);合唱曲《匈牙利诗篇》(1923)、《小弥撒曲》(1945);乐队曲《玛罗谢克舞曲》(1930)、《加兰塔舞曲》(1933)、《孔雀变奏曲》(1939)、《乐队协奏曲》(1943)和《中提琴协奏曲》(1947);室内乐有两部弦乐四重奏(1908、1917)、弦乐三重奏《小夜曲》(19191920)及众多钢琴曲和歌曲。
三、音乐基础教育研究。
一生大力提倡国民音乐教育的开展,致力于儿童音乐智力的开发,倡导了一种既适应民间音乐又可用于现代派作品的视唱方法,并写作了大量专门的视唱练习曲。
其音乐基础教育的方法独具特点,被称为“柯达依体系”,得到欧美许多国家的重视并被推广采用。
(孙国忠) skbshge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生于奥拉宁包姆。
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律,1905年毕业。
在校期间曾花了大量课余时间钻研音乐,并从1903年起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学习作曲。
早年的作品《第一交响曲》(1908)、《焰火》(1908)等表现出对印象主义的浓厚兴趣。
1910年起主要在巴黎从事音乐创作活动。
当时在巴黎成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佳吉列夫请斯特拉文斯基根据《火鸟》的故事创作芭蕾舞剧。
该剧的演出成功,使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
接着他又为该舞团创作了《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等作品。
这些作品背离了音乐的传统,采用不规则的原始节奏和不谐和音。
这成了现代音乐的一个鲜明标志。
他本人也成为先锋派音乐的领袖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迁居瑞士。
20年代创作了几部以俄罗斯民族音乐旋律为主体的作品,如芭蕾《婚礼》(1917)、歌剧《玛弗拉》(1922)等。
作品的风格表现为简洁的新古典主义。
1934年入法国籍,定居法国后,写了一系列既有18世纪音乐精神,又渗入了20世纪和声和节奏风味的作品,如钢琴与乐队《随想曲》(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1)、芭蕾《众神领袖阿波罗》(1928)、C大调交响曲(1938)等。
1939年移居美国,1945年入美国籍。
此后他开始注意序列主义音乐,并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现代派手法的新的兴趣,如歌剧《浪子历程》(1951)、歌唱与乐队《圣歌》(1956)和《特雷尼》(1958)、芭蕾《竞赛》(1958)、钢琴与乐队《乐章》(1959)等。
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孕育了20世纪一代音乐的新风。
从现象上看,他在创作上似乎每隔几年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只是表面的改变。
他能熟练地运用几百年来的各种音乐的技巧与风格,而这中间,注重节奏可以看作是他不变的一个创作特点。
无论简单的音乐(如《婚礼》),还是复杂的音乐(如《春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