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关灯
小
中
大
格罗菲
格罗菲(FerdeGrofe,18921972)
美国作曲家。
从小随母学钢琴、小提琴及和声,从祖父学中提琴。
1909年进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达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还到剧院、舞厅乐队演奏,并热心于作曲与编曲。
1919年,受到通俗乐团指挥保罗·怀特曼的赏识,加入该乐团从事编曲与创作。
从此,怀特曼乐团的全部管弦乐作品的配器工作几乎都由格罗菲担任,其名字也与美国的“交响爵士乐”联系在一起。
1924年,成功地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管弦乐部分谱曲,声名大振。
同年,创作了第一都大型乐队作品《百老汇之夜》。
此后,相继创作了《密西西比组曲》、《大都会》、《大峡谷组曲》、《马克·吐温组曲》和《好莱坞组曲》等,其中以作于1931年的《大峡谷组曲》最为出名。
格罗菲的作品,大都表现美国的山水风光。
音乐语言清新流畅,管弦乐色彩尤为绚丽奇妙,作品不仅描绘细腻生动,而且富于鲜明的美国气质。
(孙国忠) skbshge 米约 米约(DariusMilhaud,18921974) 法国作曲家。
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城。
从小就学习演奏小提琴。
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分别师从热达尔日、维多尔、丹第和杜卡。
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熟悉了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新作品。
但他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萨蒂、沙勃里埃和罗塞尔。
19171919年担任了法国驻巴西使团的秘书,与富有文学才华的大使保罗·克洛代尔成为好友,后者为米约的创作写了几部文学脚本。
二三十年代主要活动于巴黎,成为“六人团”的重要成员。
1940年移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任教。
1947年重返法国,执教于巴黎音乐学院,并继续在美国大学授课。
米约一生创作甚丰,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体裁种类繁多。
20年代初的作品明显受到爵士乐和南美音乐的影响,例如舞剧《世界的创造》(1923)和管弦乐组曲《巴西的回忆》(1921)。
家乡普罗旺斯的美丽风光和生活场景也在他的音乐中多次出现,如钢琴与乐队曲《艾克斯狂欢节》(1927)、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大型器乐作品有十二部交响曲和众多的协奏曲。
属于舞台剧范畴的重要作品还有《克利斯托夫·哥伦布》(1928)、《奥菲欧的不幸》(1924)、《美狄亚》(1938)和《大卫》(1954)。
米约的创作很难划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不易归入某一个具体的“主义”或流派,而是广采博取,取精用宏,具有明朗、清新、简洁和抒情的特点。
作为米约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调性的运用,虽然他不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技法的作曲家,但却是最先对多调性进行系统研究和予以一贯使用并不断将之发展的重要作曲家。
发表于1949年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是研究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文献。
(孙国忠) skbshge 本杰明
从小随母学钢琴、小提琴及和声,从祖父学中提琴。
1909年进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达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还到剧院、舞厅乐队演奏,并热心于作曲与编曲。
1919年,受到通俗乐团指挥保罗·怀特曼的赏识,加入该乐团从事编曲与创作。
从此,怀特曼乐团的全部管弦乐作品的配器工作几乎都由格罗菲担任,其名字也与美国的“交响爵士乐”联系在一起。
1924年,成功地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的管弦乐部分谱曲,声名大振。
同年,创作了第一都大型乐队作品《百老汇之夜》。
此后,相继创作了《密西西比组曲》、《大都会》、《大峡谷组曲》、《马克·吐温组曲》和《好莱坞组曲》等,其中以作于1931年的《大峡谷组曲》最为出名。
格罗菲的作品,大都表现美国的山水风光。
音乐语言清新流畅,管弦乐色彩尤为绚丽奇妙,作品不仅描绘细腻生动,而且富于鲜明的美国气质。
(孙国忠) skbshge 米约 米约(DariusMilhaud,18921974) 法国作曲家。
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城。
从小就学习演奏小提琴。
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分别师从热达尔日、维多尔、丹第和杜卡。
在求学期间,参加了许多音乐活动,熟悉了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新作品。
但他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萨蒂、沙勃里埃和罗塞尔。
19171919年担任了法国驻巴西使团的秘书,与富有文学才华的大使保罗·克洛代尔成为好友,后者为米约的创作写了几部文学脚本。
二三十年代主要活动于巴黎,成为“六人团”的重要成员。
1940年移居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任教。
1947年重返法国,执教于巴黎音乐学院,并继续在美国大学授课。
米约一生创作甚丰,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受人委托而写的,体裁种类繁多。
20年代初的作品明显受到爵士乐和南美音乐的影响,例如舞剧《世界的创造》(1923)和管弦乐组曲《巴西的回忆》(1921)。
家乡普罗旺斯的美丽风光和生活场景也在他的音乐中多次出现,如钢琴与乐队曲《艾克斯狂欢节》(1927)、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大型器乐作品有十二部交响曲和众多的协奏曲。
属于舞台剧范畴的重要作品还有《克利斯托夫·哥伦布》(1928)、《奥菲欧的不幸》(1924)、《美狄亚》(1938)和《大卫》(1954)。
米约的创作很难划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不易归入某一个具体的“主义”或流派,而是广采博取,取精用宏,具有明朗、清新、简洁和抒情的特点。
作为米约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调性的运用,虽然他不是第一个使用这一技法的作曲家,但却是最先对多调性进行系统研究和予以一贯使用并不断将之发展的重要作曲家。
发表于1949年的自传《没有音乐的笔记》,是研究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文献。
(孙国忠) skbshge 本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