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关灯
小
中
大
skbshge
兰伯特
兰伯特(ConstantLambert,19051951)
英国作曲家。
1922年入皇家音乐学院,随威廉斯学作曲,学习期间受俄罗斯舞剧团指导佳吉列夫委托,写作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
该剧于1926年演出。
其后在英国威尔斯芭蕾舞团(后改为皇家芭蕾舞团)担任指挥并为多部芭蕾作曲,成为英国乐坛的活跃人物。
兰伯特作品中除芭蕾音乐外,出名的作品还有富于爵士风的《盛大的里欧》(1927),以及《钢琴协奏曲》(1930)、《管弦乐音乐》(1927)、电影音乐《安娜·卡列尼娜》(1947)等。
他以现代音乐为对象的评论专著《啊,音乐!》(1934)很有见地,在西方音乐界有重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兰伯特主要从事指挥工作,有一定的知名度。
(叶纯之) skbshge 约里维 约里维(AndréJolivet,19051974) 法国作曲家。
幼年随母学习音乐。
少年时代开始尝试作曲。
1927年在巴黎多所中学任教,并随勒·弗朗学习作曲理论。
1930年后又师从瓦雷兹,并相继创作了成名作《神力》(钢琴曲,1935),及乐队作品《五首礼拜仪式舞曲》(1939)。
1936年,与梅西安等人一起组成青年法兰西。
19451959年任法兰西剧院音乐部门领导,后任法国***艺术顾问。
自1966年起受聘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
约里维的作品包括喜歌剧、舞剧、交响曲、清唱剧、弥撒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及大量戏剧配乐与电影音乐。
约里维认为,音乐应“以人类与宗教为己任”,是“与宇宙息息相关的音响的再现”。
在技术上,他的“目标是完全摆脱调性体系的控制”,在美学原则上,则力图“使音乐为人们施展魔法与祈祷的古老本性得以复原”。
这种带有异教文化影响的情调,在其代表作《神力》、《五首礼拜仪式舞曲》及长笛独奏曲《五段魔咒》(1936)中都有鲜明的表现。
这与斯特拉文斯基及巴托克的原始主义风格也有某种渊源关系。
约里维的音乐语言十分精巧。
在创作风格上,他早年受印象派影响颇深,后又得益于勋伯格及瓦雷兹甚多。
但他却不受任何既成体系束缚,刻意追求自由的音乐表现,作品中常可见到调性、无调性及调式化因素的兼容并蓄。
他常将短小有力的节奏型、鲜明艳丽的音响、印度与巴厘音乐、阿拉伯歌曲或爵士乐因素作异乎寻常的结合。
此外,约里维也是最早应用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并为此创作了《马特诺电子琴与乐队协奏曲》(1947)。
(杨立青) skbshge 达拉毕可拉 达拉毕可拉(LuigiDallapiccola,19041975) 意大利作曲家。
1923年入佛罗伦萨的切鲁比尼音乐学院学习。
毕业后以教授钢琴为生,并举行独奏音乐会。
1934年任该院钢琴教授,一直工作到1967年退休。
在30年代初,其作品风格属于自然音阶体系,有调性。
以后逐步转向无调性音乐,并增加了运用十二音技法。
二次世界大战后,作品日益表现出受到韦伯恩的影响。
被称为“意大利十二半音乐派之父
1922年入皇家音乐学院,随威廉斯学作曲,学习期间受俄罗斯舞剧团指导佳吉列夫委托,写作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
该剧于1926年演出。
其后在英国威尔斯芭蕾舞团(后改为皇家芭蕾舞团)担任指挥并为多部芭蕾作曲,成为英国乐坛的活跃人物。
兰伯特作品中除芭蕾音乐外,出名的作品还有富于爵士风的《盛大的里欧》(1927),以及《钢琴协奏曲》(1930)、《管弦乐音乐》(1927)、电影音乐《安娜·卡列尼娜》(1947)等。
他以现代音乐为对象的评论专著《啊,音乐!》(1934)很有见地,在西方音乐界有重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兰伯特主要从事指挥工作,有一定的知名度。
(叶纯之) skbshge 约里维 约里维(AndréJolivet,19051974) 法国作曲家。
幼年随母学习音乐。
少年时代开始尝试作曲。
1927年在巴黎多所中学任教,并随勒·弗朗学习作曲理论。
1930年后又师从瓦雷兹,并相继创作了成名作《神力》(钢琴曲,1935),及乐队作品《五首礼拜仪式舞曲》(1939)。
1936年,与梅西安等人一起组成青年法兰西。
19451959年任法兰西剧院音乐部门领导,后任法国***艺术顾问。
自1966年起受聘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
约里维的作品包括喜歌剧、舞剧、交响曲、清唱剧、弥撒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及大量戏剧配乐与电影音乐。
约里维认为,音乐应“以人类与宗教为己任”,是“与宇宙息息相关的音响的再现”。
在技术上,他的“目标是完全摆脱调性体系的控制”,在美学原则上,则力图“使音乐为人们施展魔法与祈祷的古老本性得以复原”。
这种带有异教文化影响的情调,在其代表作《神力》、《五首礼拜仪式舞曲》及长笛独奏曲《五段魔咒》(1936)中都有鲜明的表现。
这与斯特拉文斯基及巴托克的原始主义风格也有某种渊源关系。
约里维的音乐语言十分精巧。
在创作风格上,他早年受印象派影响颇深,后又得益于勋伯格及瓦雷兹甚多。
但他却不受任何既成体系束缚,刻意追求自由的音乐表现,作品中常可见到调性、无调性及调式化因素的兼容并蓄。
他常将短小有力的节奏型、鲜明艳丽的音响、印度与巴厘音乐、阿拉伯歌曲或爵士乐因素作异乎寻常的结合。
此外,约里维也是最早应用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并为此创作了《马特诺电子琴与乐队协奏曲》(1947)。
(杨立青) skbshge 达拉毕可拉 达拉毕可拉(LuigiDallapiccola,19041975) 意大利作曲家。
1923年入佛罗伦萨的切鲁比尼音乐学院学习。
毕业后以教授钢琴为生,并举行独奏音乐会。
1934年任该院钢琴教授,一直工作到1967年退休。
在30年代初,其作品风格属于自然音阶体系,有调性。
以后逐步转向无调性音乐,并增加了运用十二音技法。
二次世界大战后,作品日益表现出受到韦伯恩的影响。
被称为“意大利十二半音乐派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