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关灯
    加祥一中毕业的学生应该不会忘记当地特色的小吃:糁汤。

     糁汤,以山东省济宁市为起源,流行于齐鲁大地的京杭大运河沿岸,说是名吃,外地人其实并不知道。

    其汤为牛骨头或者羊骨头熬制而成,配以香料、葱、姜,需大火烧煮几个小时,把汤熬成乳白色。

    碗里打碎一个鸡蛋,浇上滚烫的大骨汤冲开,放上薄薄的熟肉片,再撒上香菜,淋上香油,色香味一应俱全。

     这种骨头汤,哺育了勤劳善良、朴实强壮的鲁西南儿女。

     老杨糁汤最早就是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木头棚子,属于违章建筑。

    棚子上方原先挂着一块招牌,早已被烟火熏得难以辨认原来的颜色,有一年,冬季的大风卷走了半边牌子,现今只剩下“老杨”二字。

     后来,老杨租了个小店,店门前有一口大锅,放着几个破旧的木头方桌,小马扎散落一地,老杨是这条小吃街上起得最早的人,每天三点就要起床熬骨头汤。

     十年前,这种汤如果不加肉的话卖一块钱一碗,十年后,老杨还卖一块钱。

     十年来,房租涨了几十倍,肉价涨了几倍,老杨的糁汤从未涨价。

     有人问老杨:“为什么不涨价,是不是傻?” 老杨回答:“涨啥价,来我这里吃早饭的都是些出苦力的人,都是些穷学生,你说涨啥价?” 无论春夏秋冬,老杨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生炉子煮汤。

    多年前,老杨还是小杨,最早在这里吃饭的是一群出苦力的人,他们在东关火车站干装卸、在建筑工地上打工,还有赶着马车、驴车远途拉货的贩子,吆喝着驴马停好车辆。

    这群人根本不用和老杨说话,他们只要往小桌前一坐,老杨就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糁汤,如果天飘着雪花,北风呼啸,喝完这碗糁汤就会大汗淋漓,浑身充满了力气。

    然后上路,奔向他们的生活。

     除了卖汤,老杨还做油饼。

    这种饼叫壮馍,非常压饿,吃一个饱一天。

     油饼要卷上大葱和咸菜,咸菜是老杨媳妇儿腌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