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关灯
    晚期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清唱剧中的一段唱词,节选自《弥赛亚》。

     一切山谷都会被填满/一切山岭都会被削平/高低的变为平坦/崎岖的变为平原 寓意隐晦,陆辰风掏出手机点开网页,搜索到这首咏叹调,它所描绘的景象是:上帝在沙漠中铺设大道,带领他的百姓们返回家乡。

     林潮生的点评与原文同样只有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深谷之中,渴望神明与时间将一切抹平。

    ” 结尾写明了日期和地点,陆辰风读到最后微睁眼廓,猝然拧紧眉心林潮生,2016年1月17日,于北京。

     第15章 月光堪堪够到桌角,陆辰风整个人隐匿在暗处,凝视着“北京”二字不动声色。

     半晌,他从后到前仔细过一遍每一页上的时间与地点,时间跨度为两年,地点除去首篇的“北京”,第二、三篇的“昆明”,其余均为“大理”。

     林潮生去北京做什么?又为何会写下这样一句话。

     那个在陆辰风眼里永远乐观阳光的男人,也曾有过跌入深谷一样痛苦的经历吗? 之后漫长的阅读解答了陆辰风的这一困惑,整本笔记算是在记录林潮生心态“由暗向明”转变的过程。

    受文字的渲染和影响,陆辰风也像经历一场从“永无天日”到“柳暗花明”的心路旅程,尽管林潮生没有写下自己的真实遭遇,但最终的结果无疑是他看到的那样,这个人身上始终带着能够给予他人温暖的热度。

     晨光擦亮天际线时,陆辰风翻到最终一页,奇怪的是,格式变了,少了摘抄,自然也没有对应的感悟和点评,有的只是与前面的内容完全不相符的几行文字。

     林潮生写道:“我的客人留言说,旅行中的人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一种,是对人生彻底失望的。

    但我认为还存在第三种人,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那就是想要‘重新来过’的。

    ” 陆辰风敛眉在心里默念出这段文字标注的日期,“2018年3月31日”,他来大理的第二天,写于他和林潮生第一次静心交谈之后。

     陆辰风情绪复杂地合起本子,将它放平到桌面,压上去自己滚烫的掌心。

    整本笔记读到最后,收尾的这一篇却并不属于“写给最好的林潮生”。

     这个本子,这一晚,成了一把珍贵的钥匙,陆辰风拿着它打开了通往林潮生世界的门。

    他站在门口望着里面或斑斓或斑驳的光影,有什么东西正悄然萌生在心底。

     物归原处,陆辰风走回房间,兴许是刚“偷看”完人家的笔记,又或许是不知该如何调整读完笔记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