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进了后院。

     留下满室幽香。

     当得起“年少色美”四字。

     谢星珩有紧要事,被惊艳到也就一刹那。

     只是这阵幽香十分克他,把他身上的臭气十倍百倍的激发。

     他刚往前一步,店伙计就睁大眼睛,屏住呼吸。

     柜前另一书生倒是和善,目光落到谢星珩的书上,温声问道:“兄台是枫江人?” 谢星珩跟他们保持距离,人是落魄的,脸蛋是俊美的,气质是大方得体的,不为现有处境窘迫难当,也不为要卖书而难以启齿,还想“宰”这个看起来有钱心善的读书人。

     “对,家里断粮了,我来问问这里收不收旧书。

    ” 他拿了常见的启蒙书籍和诗集游记。

     另有原身下了苦功,东拼西凑,在同窗那里薅羊毛,一篇篇抄录下来的大家文章。

    其中不乏当朝翰林的佳作,于科举大有益处。

     嗯,是原身一笔笔抄录的。

     谢星珩是穿越来的现代人。

     店伙计见这书没书名,扔到一边。

    其他书折旧算。

     “这些都是书斋常备的书,我们收手抄本是八钱银子一本,你这些都旧了,有破损,边缘都有泡水的痕迹,还有笔迹……” 店伙计看一眼谢星珩,秀才的衣服好认,他话锋一转,“秀才公的笔记是好东西,我也不压狠了,几本保存好的,算七钱银子一本,其他六钱一本。

    ” 谢星珩了解过,一分银子算七个铜板,一钱就是七十个。

     在大启朝,一两是七百文。

     总体银子比铜板保值,偶有一两换八百文钱的时候。

     他带来了五本书,一本不收,两本七钱,两本六钱,能换一千八百二十文,折合二两六钱。

     银子的消费力很足。

     谢星珩点头,“行。

    ” 他俩生意做完,旁观的书生放下无名书籍,问谢星珩:“这本书你打算怎么卖?” 谢星珩心里有了数,比了个巴掌。

     店伙计问:“五钱?” 他望向那书生,“大少爷,这书走账上,我一起结算吗?” 谢星珩提高了嗓门:“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