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虚岁和周岁

关灯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式,以年为单位。

    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纪年方式,那时人们以农历纪年,农历新年是重要时间节点。

    从出生起,人就被视为一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起始的独特认知。

    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已度过生命中第一个年头,是舍小取大的估算方式。

    自出生之日起便算作一岁,蕴含着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族延续的重视。

     春节是虚岁增长的关键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增加一岁。

    这种与春节的紧密联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新年的特殊意义赋予。

    春节是万象更新、除旧布新的时刻,不仅是岁月更替,也是人们年龄的“象征性重生”。

    虚岁具体计算方法是:人一出生就算一岁,若出生在农历年年末,不但一出生算一岁,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

    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浓厚,虚岁的计算方式也与家族的传承和辈分关系紧密相连。

    家族中的长幼顺序不仅仅取决于实际出生的先后顺序,虚岁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一些家族的祭祀活动或者家族事务决策中,长辈的地位往往是根据虚岁来确定的。

    即使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可能只比晚辈大几个月,但按照虚岁计算可能会大一岁甚至更多,从而在家族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

     虚岁的计算通常是用当前年份减去出生年份再加1。

    比如一个人1990年出生,到2024年,其虚岁为2024-1990+1=35岁。

    若出生在农历年末,出生时即为1岁,到次年春节虚岁再加1。

    如1990年农历腊月三十出生,到1991年大年初一,虚岁就为2岁。

    简单的理解为生日在上半年,虚岁一般比周岁大一岁;生日在农历9月后的虚岁比周岁大两岁。

     在古代社会,人们最初对时间的认知较为模糊,仅通过昼夜交替、季节变换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文明的进步,对年龄进行精确计算变得越发重要,像土地分配、赋税征收以及家族传承等方面都需要明确年龄,周岁的概念由此对精确年龄的需求中萌芽。

     先秦时期,秦国的户籍档案虽只记载百姓生年及年龄,未明确提及周岁计龄方式,但已显示出对年龄记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