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关灯
    顾城棒杀案,是洪兴三十六年顾城知府于宅府之中遭人棒杀。

    作案六人,皆是顾城百姓。

    此案惊动大岚不是因为死了一个知府,而是作案六人案后关押,囚车过道时万人送行,被民间百姓赞称义士。

    当年主审此案的并非初出茅庐的左恺之,而是左恺之恩师蒋泊舟。

    案牵出顾城知府罔顾人伦强抢弟媳,苛刻府税侵占民田,在顾城可谓是无恶不作,无人不恨。

    但蒋泊舟抄知府贪税、归还民田在先,斩杀作案六人在后惹起民愤。

    蒋泊舟一生直硬,唯独此案叫人愤说摘指,不过三年,上奏告老,自此之后大理寺才由左恺之接任。

     这案子不难判,难在众心皆服。

    蒋泊舟为官力行纲法,严律执案,这是没错。

    可顾城百姓遭祸已久,知府只手遮天,上讼层层艰难,若不是逼到绝境,怎么会择一条必死路?柏九将这案子挑出来,是有些意味的。

     辛弈继续道:“民愤实不为蒋大人,而是官制监察。

    大理寺掌案审理,要的就是一个法字。

    正谓纲法不正,国本不稳。

    故此六人,须斩。

    ”他眉间一正,又道:“但地方行官,督察院难以监察审制。

    地方品级压人,权势遮掩,本就是养虎之行,却独独丢了锁链牵制,这是朝廷中枢疏漏。

    知府作恶,督察院年年下巡监察地方官员,却仅仅只停留数日即返。

    想这地头蛇窝里纵横,翻个花就能过了这数日监察。

    此案之后朝廷虽增加下巡之时,却无实用。

    若不想查,就是留十年也查不出东西。

    ” 柏九一直听着,待他说完还递了茶去。

    辛弈接茶润了润喉,道:“延长查时是东宫提议,章大人也没拦着吗?” “章太炎有心无力。

    太子一向与他不近,皇帝亦有心留太子出出风头,此案收尾便允这个提议。

    后来太子渐稳,延长查时也的确收了不少人入狱,此事便渐略不提。

    ” “非国事。

    ”辛弈抿唇,道:“倒像是家事。

    ” 督察院凭此得了中枢重视,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混迹在地方。

    上派监察,地方怎么说也要敬些礼数,一来二去混熟了脸,这就成了油水差事。

    人人争往,不为监察,全奔着那点心意好处去。

    奉旨堂而皇之的去捞财,督察院能不拿出点东西再孝敬给太子吗?只怕地方刺头还是刺头,只不过变成了别人的刺头和太子的刺头。

     “锦衣卫,锦衣卫有军政巡捕之权,大人可曾下查过?” 柏九指腹划过卷宗纸页,道:“有,唯有两次。

    ” “唯有两次?” 柏九抬眸深邃,“一次是洪兴五十一年,一次还是五十一年。

    ” 辛弈敏锐的察觉着其中怕是有故事,只是柏九狭眸骤然深不见底,不知该不该问。

    转念火光刹那间,又想起柏九之前的话,他是四十七年入京,可萧禁一干人等都道他是五十一年入京。

    大人对这期间四年一直未曾提起,不知是不是......忌讳。

     “如今的锦衣卫也非前朝要枢了。

    ”柏九笑了笑,道:“皇帝自登基二十年起就渐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