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证据非证据·幕后非幕后

关灯
    人潜入船坞废料堆。

    生锈的榫卯间卡着半块磁州窑陶片,釉面残存"丙"字缺口。

     沈知意翻过陶片,背面焦褐的痕迹蜿蜒如蛇,恰似父亲手札里描绘的银砂煅烧纹。

     通州驿馆夜半走水,沈知意抢出焦木箱时,指尖被箱角铁片划破。

     血珠滴落处,铁锈竟泛起琉球药液特有的靛蓝。

     "这锁箱铁皮淬过硫银砂。

    " 陆云袖以麂皮裹住锁头,"看纹路,是工部武库司去年新制的官箱。

    " 晨光中,沈知意摩挲着箱内炭化的《漕船纪略》。

     嘉靖五年七月的墨迹遇热显影,某页边注浮出朱砂小楷:"丙三订乌篷船二十,载陶瓮往松江府。

    " 松江府荒废的绣坊内,沈知意抚过焦黑梁柱。

     烧塌的织机下压着半截陶碑,碑文与第七窑室残碑如出一辙:"清风不渡处,自有丹心燃。

    " 陆云袖的刀尖突然顿在础石缝隙——靛蓝水渍渗入青砖,蜿蜒成倭寇密信的八幡船纹。

     沈知意蘸取水渍抹在陶碑,烧焦处竟显出四十九个血指印,每个指节纹路都对应丙字号砖上的陶工刻痕。

     锦衣卫围住严府别院那夜,沈知意独坐第七窑室。

     陶刀刮开新砌的糯米灰浆,二十年前的雄黄粉末簌簌而落,在硫磺烟雾中炸出青紫色火花。

     火光照亮窖顶暗格,半匣骨殖静静躺在《丙辰实录》上。

     沈知意捧起泛黄的手札,父亲最后一页笔迹力透纸背:"四十九匠自愿焚身炼砖,以骨灰混釉,可抵硫银砂蚀。

    " 窑外惊雷炸响,暴雨冲刷着新砌的堤坝。

     青灰色砖面渐显暗纹,四百九十道骨灰痕纠缠如锁,将汹涌的江涛牢牢缚在龙脊墙下。

     大理寺青砖地上的珍珠尚未拾尽,沈知意忽将陶刀横转三寸。

     刀背阴刻的"丙三"徽记反射在蟠龙柱铜镜上,与严世蕃玉带缺口处的纹路竟错开半毫。

     "严大人这玉带扣,"她指尖轻点满地珠翠,"用的是景泰八年的螺钿镶珠法吧?" 严世蕃瞳孔骤缩。

    陆云袖的绣春刀已挑开碎裂的玉带,内层鎏金暗纹在日头下翻出异彩。

     分明是嘉靖十年内廷新制的双螭盘云纹! "工部旧档记载,贵府管家严禄二十年前被逐时…" 沈知意从袖中抖落泛黄契书,"带走的正是嘉靖元年御赐的鎏金螭纹带扣。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堂外忽有铁链声响,两名衙役押着跛足老仆跪在滴水檐下。

     老人抬起溃烂的右眼:"丙辰年三月初七,严禄命老朽在别院西墙第三砖刻锚链纹......"他颤巍巍举起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