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关灯
小
中
大
凤阳知府看着县令的回文,一瞬间产生错觉:这个县令是不是在云南吃多了菌子?
凤阳县令在回文中毫不留情地驳斥了知府的训斥,声称自己自幼苦读圣贤书,中举选官后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来到凤阳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基层勘察协调,终于为凤阳人民寻得一条致富脱贫之路!自己心系百姓,攻坚克难,在所不辞!
回文还说以凤阳之土覆凤阳皇陵,正是所谓的“身土不二”,此概念流行于大明藩属朝鲜国,吾皇明岂可不如高丽么?
回文最后几句话说得非常重:“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此为为官之根本,不可忘却。
”暗戳戳地指知府不关心民生。
在知府的认知中,凤阳知县是一名官场混子,想的就是熬过这一届,临退休前提升一级,在哪个府里担任个五、六品推官一类的职务,然后光荣致仕。
想不到这个知县敢正面硬杠!这是喝了多少假酒?这种愤青的心态,只有刚考中进士的菜鸡才会有! 但是知府还真是拿知县没办法。
大明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文官都是由吏部任免,都察院考核。
知府与知县并无隶属关系,能对知县挑刺的只有道御史、按察使、巡抚这种挂着御史衔的官员。
但是,此时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的丛兰大人,能站在自己一边吗?估计这种破事,他连眼皮都不会夹一下。
而且从太祖高皇帝开始,为防止出现操、莽之类的权臣而设计一个“小大相制、以卑制尊”的体制,鼓励下级官员攻讦、制约上级。
知府本来也无权干涉知县施政,凤阳府只是占了府县一体的便宜,府县权责模糊。
在别的地方,知府、巡抚这类官衙,都是尽量设在城市之外的镇上,以免被说成夺地方官之权。
知府沉吟不语,吩咐下人请来自己的张师爷,把凤阳知县回文递过去,问道:“张先生,你怎么看?” 张师爷看过回文也是暗暗吃惊,对知府说:“我去找凤阳县夏师爷问问,这里面必有蹊跷。
” 因为大明体制,地方官互不见面只以公文来往,而文件都要存档。
所以正大光明的公文官话背后,往往是师爷之间私下代东家互相勾兑。
知府张师爷与夏师爷同在一城,也是经常攒饭局的。
眼下两位师爷坐在太白酒楼雅间里,张师爷开门见山:“县尊意欲何为?” 夏师爷反问道:“府尊又意欲何为?” 张师爷苦笑一声说:“府尊想博一个勇斗权阉的名声罢了。
” 知府的策略也很常规套路。
先从外围入手,搞倒知县,找出知县巴结守备太监,将公地转为军屯、实则为太监敛财的证据,乘着刘瑾被千刀万剐的东风,再斗倒一名权阉,于是知府声誉鹊起,这种资历很容易被人记住,在升迁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
一般来说,四品知府再往上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如评为卓异,甚至可能平调进京,对于地方官来说平调进京就是升一级。
而且有了这个资历,在廷推时,只要知府被提名,想反对他的人就要冒着政治不正确,阿附阉宦的风险。
即使斗争失败,知府大不了致仕,但是风头一过,起复也非常容易。
夏师爷大致明白了知府的用心,说道:“前任知府罗玹与前任守备太监阎宣的事,府尊忘记了吗?” 夏师爷说的是正德七年,凤阳前任知府罗玹刚上任时拜会当时中都守备太监阎宣,两人为见面礼仪之事而争吵,最后南直按察使不得不把罗玹调到其他地方当知府,而阎宣若无其事。
张师爷说:“这不正好吗?凤阳知府谁爱当谁当,换个地方正好。
” 夏师爷怒道:“府尊也不能拿我的东家开刀!” 张师爷宽慰说:“知府希望县令反戈一击,府县联手勇斗权阉。
” 夏师爷表示这次不能为东家做主,两人不再谈公事,酒足饭饱尽欢而散。
第二天杨植又溜溜达达进了县衙,不出意外地又被叫去书房。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夏师爷把知府的底牌介绍完后,说:“你出的馊主意,定要反击知府,本来也不至于如此。
” 杨植回想了一下,大明王朝近三百年,担任过凤阳知府或
”暗戳戳地指知府不关心民生。
在知府的认知中,凤阳知县是一名官场混子,想的就是熬过这一届,临退休前提升一级,在哪个府里担任个五、六品推官一类的职务,然后光荣致仕。
想不到这个知县敢正面硬杠!这是喝了多少假酒?这种愤青的心态,只有刚考中进士的菜鸡才会有! 但是知府还真是拿知县没办法。
大明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文官都是由吏部任免,都察院考核。
知府与知县并无隶属关系,能对知县挑刺的只有道御史、按察使、巡抚这种挂着御史衔的官员。
但是,此时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的丛兰大人,能站在自己一边吗?估计这种破事,他连眼皮都不会夹一下。
而且从太祖高皇帝开始,为防止出现操、莽之类的权臣而设计一个“小大相制、以卑制尊”的体制,鼓励下级官员攻讦、制约上级。
知府本来也无权干涉知县施政,凤阳府只是占了府县一体的便宜,府县权责模糊。
在别的地方,知府、巡抚这类官衙,都是尽量设在城市之外的镇上,以免被说成夺地方官之权。
知府沉吟不语,吩咐下人请来自己的张师爷,把凤阳知县回文递过去,问道:“张先生,你怎么看?” 张师爷看过回文也是暗暗吃惊,对知府说:“我去找凤阳县夏师爷问问,这里面必有蹊跷。
” 因为大明体制,地方官互不见面只以公文来往,而文件都要存档。
所以正大光明的公文官话背后,往往是师爷之间私下代东家互相勾兑。
知府张师爷与夏师爷同在一城,也是经常攒饭局的。
眼下两位师爷坐在太白酒楼雅间里,张师爷开门见山:“县尊意欲何为?” 夏师爷反问道:“府尊又意欲何为?” 张师爷苦笑一声说:“府尊想博一个勇斗权阉的名声罢了。
” 知府的策略也很常规套路。
先从外围入手,搞倒知县,找出知县巴结守备太监,将公地转为军屯、实则为太监敛财的证据,乘着刘瑾被千刀万剐的东风,再斗倒一名权阉,于是知府声誉鹊起,这种资历很容易被人记住,在升迁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
一般来说,四品知府再往上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如评为卓异,甚至可能平调进京,对于地方官来说平调进京就是升一级。
而且有了这个资历,在廷推时,只要知府被提名,想反对他的人就要冒着政治不正确,阿附阉宦的风险。
即使斗争失败,知府大不了致仕,但是风头一过,起复也非常容易。
夏师爷大致明白了知府的用心,说道:“前任知府罗玹与前任守备太监阎宣的事,府尊忘记了吗?” 夏师爷说的是正德七年,凤阳前任知府罗玹刚上任时拜会当时中都守备太监阎宣,两人为见面礼仪之事而争吵,最后南直按察使不得不把罗玹调到其他地方当知府,而阎宣若无其事。
张师爷说:“这不正好吗?凤阳知府谁爱当谁当,换个地方正好。
” 夏师爷怒道:“府尊也不能拿我的东家开刀!” 张师爷宽慰说:“知府希望县令反戈一击,府县联手勇斗权阉。
” 夏师爷表示这次不能为东家做主,两人不再谈公事,酒足饭饱尽欢而散。
第二天杨植又溜溜达达进了县衙,不出意外地又被叫去书房。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夏师爷把知府的底牌介绍完后,说:“你出的馊主意,定要反击知府,本来也不至于如此。
” 杨植回想了一下,大明王朝近三百年,担任过凤阳知府或